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2012《台北雙年展》:跨越博物館-〈撒瑪納扎博物館〉作品分析

  在雙年展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是「跨越博物館」中的〈撒瑪納扎博物館〉。〈撒瑪納扎博物館〉展出有關「喬治.撒瑪納札」的真實案例。他是位十八世紀的法國人,卻聲稱自己是「福爾摩沙人」,還因此出了《福爾摩沙的歷史與地理描述》一書,在當時倫敦上流社交圈中頗負盛名,被英國政府應邀到大學教書,直到謊言被揭穿。

     「撒瑪納札」虛構出一切有關福爾摩沙國度的想像,從地理環境、日常風俗、信仰、語言文字、飲食等都做了一番描述,將福爾摩沙人敘述成含有原始信仰成分的民族,保有活人獻祭、吃人肉,而福爾摩沙人因食物關係大多有近視。但在文化方面卻擁有自身語言、文字和「職業抄書匠」的工作。

  我認為將「撒瑪納札」的案例放在「跨越博物館」是因為他的「身分」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跨越,從法國人跨越到福爾摩沙人,從西方跨到東方,從所謂「文明」的歐洲跨到「未開化」的亞洲,身分上的界線被模糊化,不再顯而易見。所謂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抑或是自己的認知?「界線」給我們的感覺有「限制」、「區隔」的意味,將不同的類別區分開來,但看似清楚的邊界卻沒想像中牢固,當認知上產生差異時,這界線往往也就容易打破。

 「跨越界線」在我們的想像中,一旦跨越常會遭來責罵,像是在性別上做跨越,或是間諜、「國家叛徒」等。「喬治.撒馬」在身分上的跨越也使他晚年無人理會。但對「跨越」的詮釋,以不同角度切入似乎又可得到相異的結果。

緩慢聆聽自己

好多的壓力 想要讓它流動 不需快 而是慢   慢得能夠感受到心 慢得能夠聆聽自己 慢得能夠享受愛 在每個時刻與自己 在一起  - - - - - 我喜歡這樣的緩慢 而沒有壓力 我喜歡這樣的自在 能夠徜徉 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