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為巴比祈禱》觀影心得

     《為巴比祈禱》這部電影主軸在於關注同性戀議題,並探討在美國社會「信仰」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性傾向的價值觀。此片以真實故事改編,讓人省思宗教的合理性及社會恐同症問題。片中的男主角後來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但不敢與家人,尤其是母親說,因為其母親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主角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被教導「同性戀」是犯罪、邪惡,是上帝所不容許的,原因來自聖經裡的經文解釋。

        但是,「聖經」裡的意思真的就是如此嗎?如果說「上帝愛世人」,為何卻不願愛同性戀者?導演試圖利用辯證關係對聖經裡的詮釋提出疑問,但過程卻是衝撞、傷害的,似乎一個生命的犧牲才能喚起更多人對宗教、價值觀的反思。

  一個議題的討論,背後通常帶有更大的因素作用,可能是受到社會、文化、宗教等影響。「同性戀」議題正是如此,從表面上看來只是性向問題,人們的價值觀卻深深受到世俗價值觀「宗教」的束縛,導演在此選擇以「基督教」為出發點探討。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小姐好黑》觀影心得

      《小姐好黑》關注的是現今法國社會仍存在的種族歧視,影片以喜劇詼諧手法將之呈現出來。雖然內容不是太沉重,背後的意涵仍值得深思。法國為已開發國家,理當有較為開放的觀念,但也是如此,許多外籍移民的湧入,使得部分法國人,尤其是較有經濟地位的白領階級危機感增加,試圖抵抗放寬移民政策法案。

一、從白人變成黑人


  影片中女主角阿嘉莎即是一例,她不僅討厭黑人,連其他種族也一併排斥。導演以阿嘉莎和周圍人群的互動作為法國社會種族歧視的縮影,藉由膚色(黑-白-黑)戲劇性的變化,使其由歧視他人者成為被歧視者。阿嘉莎還是阿嘉莎,但膚色的轉變卻讓她不再是同一人,至少在社會的認定是如此。外表成為「黑人」後,阿嘉莎不僅失去工作、男朋友跑了、住處遭到屋主的刁難,連求職也屢遭拒絕,最後終於在只雇用非白人的公司工作。看似誇張的情節,但其要呈現的種族歧視卻真實存在。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觀影心得

  社會運動是一群有組織的人有意識地進行計畫行動。社會運動又可分為幾類,其中以革命運動最為激烈,是對現有體制、秩序極度不滿所造成的反抗,企圖推翻現有結構,這些社會運動背後的因素不一。但又是什麼使得一個個體開始萌生反抗的念頭?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裡,格瓦拉在遊歷南美各國過程中,對社會的看法有極大的改變,尤其是在經歷各種不公義的事情,包括階級對立、貧富差距及殖民者帶來的迫害等,導致格瓦拉發動後來的革命。這趟旅程是格瓦拉對人生、社會的再思索,想以理念來重建社會,更能這樣說:「此旅途本身就已是一場革命」。

以下幾點來討論社會帶給格瓦拉的衝擊:

一、資本主義與貧富差距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