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中國北京大學交換心得

  一趟交換旅程,有些人旅遊各地,獲得視野的增長;有些人認識了無數的當地朋友,交友廣闊;有些人則享受在各領域的課堂旁聽,知識上收穫滿滿。那麼你呢?對於出國交換有什麼想像?又有哪些期待?

  對我來說,交換是一次將自身拋諸於外,盡情體驗各種新鮮事物一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旅程。回憶起這段時光,除去一開始的不適應,在四個月的日子裡,逐漸習慣當地的生活作息以及周遭的環境轉眼間回到台灣,經過一個多月的沉澱,仍然不後悔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看到的是自身的成長,親身體驗真實的中國社會。

  2014910日,乘著飛機前往北京,接著在北大學生的接機下順利抵達宿舍。雖然已經第五度拜訪中國這塊土地,但第一次來到北方展開四個多月的生活,心中難免有些忐忑。但這種感覺很快就被每天忙碌的生活所蓋過,經歷宿舍用品採購、選課事宜,逐漸習慣凡事自己打理、自己找資訊,面對再困難的事情似乎也變得相對容易。

於北大校門

     整理好宿舍,開學後忙於旁聽各種有趣的課,最後修了五門並旁聽一門。選修的五門課分別是:「亞太概論」、「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民族誌研究方法」、「二戰以來影視中的兩岸關係」以及「台灣文學」,旁聽的一門課則是由國際關係學院所開設的「兩岸關係」。選修這些課的原因在於,內心渴望去理解另一種視角的觀點,好奇對岸如何觀看台灣,並嘗試從不同觀點中激發有趣的碰撞。

  這些課堂,收穫最多的莫過於「兩岸關係」這堂課。相較於其他人數多達一百多人的大課,這堂人數只有二十多人。同學除了當地學生外,還有來自新加坡、韓國、日本、台灣的留學生。老師的授課方式偏向討論式,雖然結論通常仍會回到老師的個人立場,但難得的是能讓來自各國的同學盡情發言,討論兩岸關係、各國政治外交,比起單向教學模式,這種帶有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更為有趣。

  課堂下,我們成立了「國際與兩岸關係」的微信群組,藉由聚餐增進彼此情誼,進一步了解到各國的文化。言談間驚覺原來各國文化並非表面如此單一和美好,比方說日本、韓國、新加坡皆存在自身的難題,打破原先對一些國家既有印象的認知。

        除了課堂帶來的收穫外,整趟交換之旅受益最多的莫過於認識到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有來自台灣各所大學的交換生,以及各國的留學生和當地生,在每個假日出遊、體驗學校擠食堂搶位子、嘗試各種北京的食物和小吃,還有連假一同拜訪中國各城市。

「兩岸關係」最後一堂課同學合影

  那些日子到過北京的胡同巷弄,充滿異國風情的山東青島、擁有大大小小湖畔的濟南、登上歷史課本中的泰山、勇闖西安眺望壯觀的兵馬俑,在冰天雪地的中國東北體驗穿越雪山雪谷的極限。

  每一個風景訴說著一段故事,認識的人們則代表一段難忘的時光,每一次言談間又多了點額外的知識,這些經歷是在踏上了旅程後才能真真實實感受的。

  四個月的北大交換,獲得的不僅是自身的成長,更因此讓視野擴展。學習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學會理解與尊重,特別是在面對中國崛起的背後,其實仍存在許多矛盾與社會議題。

  當我們在看待事情時,多少帶有各自的角度去理解他人,但是在當地待久了,你會發現原來這個社會的樣貌也不如自身所想像的如此絕對,每個社會所承受的壓力與歷史背景不同,無法輕易用自身的觀點套入解釋。試著深入探討,才能看見表面下的不同面貌。

  雖然有些時候價值觀仍有衝突,但你開始學會耐心傾聽當地人的想法,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同時也不失去自身的立場。只是在許多時候不需過度憤怒反應,而是詢問為什麼他們會那麼想?為什麼他們的視角會和我們不一樣?從小的教育背景、社會體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理解、討論勝過爭論,這是不管到了何處,面對文化差異需要學習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台灣,更能清楚看見她的處境。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夾雜在亞洲各國之間,我們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出來一趟視野增廣許多,走走看看認識些朋友,不同想法刺激交流。然後會發現還有好多值得學習的東西,還有好多我們可以擴展的面向,回來後想必能更清楚自己的人生,以及自身的定位與方向在哪。

  不過,北京霧霾真的很嚴重,要選擇來北京體驗的同學除了保濕用品外,口罩真的不可少,身體健康與學習同等重要!

學期結束,前往哈爾濱旅行


真正地活著

感受著悲傷,也感受著快樂,似乎總在這兩種情緒中來回擺盪。 以為追尋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快樂,可是快樂如此短暫,又再度把你打回原地,去面對內心的自己。 直到放下了追尋,放下了堅持,放下了頭腦裡的思緒,不得不回到內心,去看見心底的感受。 或許這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能真正回到內心,從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