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

       談到大洋洲的島嶼,我們總會認為他們被孤立在太平洋上,然而這些島嶼其實一點也不孤獨,島嶼之間不僅存在互動關係,與全球網絡更是息息相關。  

      對大洋洲島嶼的認識首先來自於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他描繪了初步蘭島關於庫拉圈的交換儀式,說明島嶼間的人民藉由往來各島嶼進行物品交換,形成貿易圈,同時這種儀式的背後代表著地位象徵。除了傳統的庫拉圈模式,大洋洲島嶼在近代以來受到西方勢力影響,使傳統結構開始出現變化。

  由於西方商人到來,輸入熱帶栽培業,種植起棉花、甘蔗,以及開採礦產,為了尋求更多勞力,開始出現跨島嶼間的人口流動,形成所謂的海外勞工,然而海外勞工卻深深影響著傳統部落生態。首先是部落婚禮儀式中聘禮方面,原先需仰賴年長男子的幫助進行交換,但這些到海外工作的男子如今可自行帶著來自海外的物品回來,某種程度卻也改變傳統社會對於權力的觀念,甚至是因為殖民政府因素,影響到原有的傳統權威。

      另一方面,海外工作也相對帶來新的面貌,因為人群的移動帶來文化上的交流,彼此通婚形成新的文化樣貌。另外,人口的遷徙也建立在宗教的傳教活動上,澳洲與紐西蘭的傳教士帶來基督教文化。

  隨著歐亞大陸來的移民,讓大洋洲島嶼文化更顯多元,此處的人口移民卻與政府政策有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於受到殖民關係,當代的島嶼生態發生莫大變化,像是今日斐濟的民族多元與當時英國治理的保護政策有關;而新喀里多尼亞則因為當時作為法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因此產生了今日的文化面貌。

      接著在1860年代美國內戰爆發,於是在大溪地種植棉花當作產地,引進一批契約勞工,而這些勞工多為華人,華人的社群也隨著政治因素發生改變,重新形塑華人的經濟及社會力。另外受到政策影響的人群流動像是巴拿巴人被迫遷徙到拉比島,卻因為當地的環境與原先差異太大,產生生活適應上的問題。

      由此可見,大洋洲的人群流動並不孤獨,而是與全球網絡相互影響。除了早期傳統的庫拉圈,西方勢力漸入改變原有的島嶼生態,使得人群流動不再只是交換關係,更存在與資本、經濟乃至政治的關聯,重組人與人以及人與空間的關係。

      這種全球化的影響,衝擊了傳統的部落權力基礎與權威,使原社會失去平衡,卻也因為全球化因素為島嶼帶來不同文化的多元樣貌。因此,即使看似孤立在太平洋上的小島,實際上是相扣於全球化脈絡中且深受影響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