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憂鬱的熱帶》 :地球及其居民

       這本書一開始作者即以一種回顧的角度書寫,在旅行結束後再敘述探險的經驗。一、二章主要在敘述一位人類學家出發過程所遇到的經歷與回顧身為人類學家的成長,但在第四章,作者將足跡轉向南美洲的巴西與南亞印度、孟加拉等地,其中可以看到作者不斷對「文明」及「殖民」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反思,在描述居民、城鎮生活情況的同時對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作探討。

  當中對巴西的描述令人感到較困惑,這或許與我們平常較少接觸南美文化有關,但從「魔毯」之後的章節,視野也從南美轉向東方,特別是對於印度環境、人口的著墨。由於印度人口的密度高,相對引發不少社會問題,比如說貧富差距,路邊的乞丐對比於貴族,如果說談及背後涉及的結構性因素,必須回到印度歷史的脈絡,也就是「種姓制度」與「英國殖民」。

     「種姓制度」原先是印度為了解決人口問題,將人群做分類,分屬不同類別的人們有其特別的限制,防止社會群體互相侵犯,但作者認為,此種設計在歷史發展中卻產生了衝突,原因在於原本相異的群體之間卻因同質性的因素被引進而使得之中出現互相比較,這就形成階級上的不平等。印度人口的因素相較於南美是非常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兩者皆遭受過殖民。

      印度在英國殖民下所展現的風貌可從人民對白人的態度觀之,某種程度上,白人在印度人心中是位處上層,比如書中描述司機選擇載白人而與印度中產階級者產生爭執。除了位階上的不平等,在被殖民下,英國引進工業革命後的工廠制度,使有些當地的村莊皆投入某種手工業的生產,卻被迫放棄傳統的生活技能,並成為被剝削的對象。殖民所帶來的問題,以及社會現象,在作者以民族誌手法描述當地居民的生活下逐漸形塑,當中作者並非直接大肆批評,而是藉由當地居民的行為、互動作觀察,帶出更深層的思考。

  在南美洲與印度的旅行,從作者的視野看見的彷彿是一幅真實的圖像,帶著文學性的筆觸,記錄下所見情景,作者的角度固然有其意識傳達,但民族誌的吸引力即是在於對當地真實的描述,並非全然憑空想像的描繪。

      何謂「文明」?何謂「進步」?此章的內容又可與「追尋權力」作某種程度的呼應,在殖民背後我們究竟看見了什麼?雖然作者走訪不同的地區,但似乎卻都存在某些類似的特點,而這之中是否又有著結構性的關聯?我想,這或許就是此書帶給我們思考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