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熱帶魚》電影分析

「世界上有一種魚,住在很深很深的海底,牠專吃小孩子的夢,等到牠吃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夢之後,牠身上就會長出翅膀,從海底飛到天空。」

  《熱帶魚》這部電影是在描述一個懷有許多奇特想法、即將聯考的國中生遭遇綁架的經歷。「熱帶魚」是電影的主線,也是具有象徵性的意象。整部電影使用許多「後現代」手法,反映社會樣貌,卻以喜劇方式呈現,帶點詼諧、荒謬、誇張、黑色幽默、反諷的成分,呈現台灣社會現實與小人物的無奈,及對後工業時代的省思和諷刺。有著反抗的意味,但這反抗並非直接以衝突、對抗方式呈現,而是利用誇誕的人物神情、舉止來烘托。

  「後現代」的「後」有超越、連續、相對、之外等意思,旨在反思、抗拒「現代主義」而產生,「現代主義」以「理性」著稱,因此「後現代」又有反理性、對社會解構之意涵。

以下幾點利用後現代思維探討與《熱帶魚》的關聯:

一、反理性


 (一)無厘頭-詼諧、荒誕、誇張

  這是後現代的一種表現手法,以詼諧方式敘事。影片中多以人物性格、裝扮來表現。像是當主角阿強、道南被綁架時,綁匪首腦竟是個已離職的刑警,更沒想到的是去拿贖金途中會意外遭車撞死,誇張的情節彷彿在說明惡有惡報,但也是有這情節事情才能因此有所轉折。

  相對於為了錢綁架小孩的刑警,手下阿慶卻是個好心腸的人。回到嘉義東石,這些新「綁匪」在得知阿強是即將參加聯考的國三生時,甚至反向阿強道歉,還幫阿強準備考試用書,從此看出綁匪其實擁有可愛的性格。綁匪們打電話給阿強的父親談贖金時,還因錄音能上電視而感到開心,完全不擔心是否會事跡敗露,單純的性格令人啼笑皆非,卻也因詼諧的角色安排,及人物間的互動和對話,呈現出鄉下人直率、單純的個性。以上表現出「後現代」-脫節、不連續的意象,綁匪不像綁匪,反倒像親人。

  除了人物性格外,片中還有許多帶有詼諧、荒誕的表現。例如阿慶阿姨扮演的「巨蛇娘娘」,另類的裝扮足以令人捧腹大笑。當道南喊「我是魚,我是魚」時,魚精-以直升機形式的巧合飛出、警察的對話,形象呈現、綁匪電話一直打不通,最後才知原來是未加「區域號碼」,誇張的偶像崇拜,以及新聞播報員隨著案情的變化,裝扮也愈趨誇張,服裝、髮型都帶有十足趣味性。這些誇張、荒誕的安排,突顯出社會的樣貌、小人物的想法,非以理性呈現,正是後現代的特色。人物有「戲仿、擬像」的意味,卻帶有後現代意義不明、斷裂的手法。

(二)個人主體呈現-內在想像世界

  主角阿強雖然聽力不好,但卻擁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認為助聽器是力量的來源,常常幻想能和心儀的女孩共遊海底世界,夢想有一天能變成人魚超人,考試考第一。也經常沉醉在自我的世界,想像擁有一雙「鋼鐵手」,能抵抗老師的挨打。勇於做夢卻受限於課業、父母、老師、社會的壓力,連好朋友阿禮也認為那是小孩子才會幻想的。在東石的日子,對阿強來說似乎是一種解脫,他可以繼續作夢,甚至將他的夢傳給道南,讓道南也懷有相同的夢。

  異想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為什麼卻只有阿強如此地深信?這其實也是對理性的反思。理性的現實社會是不允許有過多無謂的幻想,彷彿理性才能指引人生成功的方向,若不遵守此一規則、遵守規範下的體制,就將被主流社會隔離。制式的教育體制扼殺了多少小孩純真的夢想?教育教導我們要勇敢追夢,卻又糾正夢想的方向,說夢想必須是實際的,而非虛幻無法實踐的。

  想像出的世界對現實社會提出反思,藉由一個愛作夢男孩的眼睛,看見每個人心中都曾存在的夢,小小美好的世界。在社會的壓力下,我們是否已忘了如何作夢?忘了夢想的原形?這裡突顯出個人主體的獨特性、想像世界的多元性,而非「理性」社會的趨同性、單一性。試圖以「理想」抗衡「理性」的僵化,展現出思想自由、回歸自然的美好,此為後現代強調個人心靈內在、檢視自我的特性。


二、反社會、反體制


(一)大眾媒體-抗拒傳媒主導

  影片中特意以穿著誇張的新聞播報員、觀眾激情的反應來反諷媒體的僵化、主導性。阿強被綁架後,大家關注的重點不是生命是否安全,而是能否順利回來參加聯考。觀眾會有這種表現主要受到新聞的影響,新聞是傳達意見的媒體,而觀眾則是「接收者」,當媒體的立場偏頗或不客觀的報導,都會影響到觀眾的反應與想法。

      阿強的事件即是如此,新聞只強調聯考的重要性,訪問老師、阿強父親、民眾時,被訪者傳達的訊息也是「聯考至上」。老師前後態度的落差、父親焦慮趕不上考試,希望能加分保送、議員也藉此宣傳自己,以及談話性節目為此事件展開辯論,看似都在表達自身意見,其實是利用媒體功能達到宣傳效果。

  觀眾受媒體影響亦可由此看出,民眾在鏡頭前的激烈反應,夾道歡迎阿強能順利參加聯考,在鏡頭前為阿強加油打氣,從國小生到社會人士皆有。這社會此時彷彿只剩下了一種聲音,看不見任何人質疑媒體過度的宣傳、偏頗的報導。媒體的片面呈現影響觀眾的看法,將事件包裝、單一化、商品化,並造成「資訊不全」的衝突,這是後現代所要反對的。

(二)反抗教育體制

  整部電影以「聯考」為主線貫穿整個故事,以詼諧反諷的手法省思台灣教育體制。「升學主義」、「成績決定一切」的觀念深植人心,「聯考制度」的設立就像是決定每個學生是否能成功的關卡,不像現在可以不同管道升學,當時聯考一次定生死,否則只能明年重來。

      這種考試決定一切的社會現象造成許多學生過得不快樂,老師嚴厲的言語、處罰,家人的謾罵,無形中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填鴨式」的教育更壓縮孩子的想像力與潛能,讓學會「作夢」都變得困難,更不用說其他興趣的發展也將受到排擠。

  阿強被綁架後到嘉義東石,原本以為能就此逃離「聯考」的壓迫,殊不知連在鄉下都得讀書,而且是被賦予厚望。從綁匪、媒體、父母、老師的身上見識到聯考的力量,一個考試竟然能牽動所有的人,詼諧的表現出社會大眾對升學主義至上觀念仍舊不變,反諷意味濃厚。且帶出質疑「菁英主義」的後現代看法。

(三)弱勢者呈現
    
   電影中利用反諷手法呈現出弱勢者的處境。第一是「教育上的相對弱勢者」,因為升學主義至上的關係,讓成績差的學生似乎就注定成為被社會放棄的對象,即使他有其他技術上的潛能,但社會看的是「文憑」、是「學歷」,而不是你有多少天馬行空的想法。

  再來是「女性弱勢」,這也是後現代「女性主義」興起的基礎。電影裏頭的女性弱勢形象以「阿娟」最為強烈。因為以「男性為主」的價值觀依然存在,故阿娟被迫放棄繼續升學的機會、放棄夢想,反而是讓不喜歡讀書的弟弟繼續升學,「女人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在當時的鄉村似乎仍影響著部分的人。阿娟放棄升學後到工廠上班,卻遭到喜歡的男生夥同他人強暴,甚至嘗試過自殺,女性弱勢形象又再一次強化。最後阿娟留在漁村工作,人生的前途與未來彷彿沒了光芒,幾乎不再開口說話,一個女性的形象呈現出時代的悲哀、性別的無奈,而這現象,也許僅是社會中的一角。

  最後是「鄉村相對弱勢」,地層下陷、淹水將鄉村的貧困烘托出來,人才外流使得連找個會治水的人都顯得困難,相對於台北市的進步,城市與鄉下的處境明顯對比。綁匪阿慶從嘉義到台北找工作,大家都認為到台北就能賺大錢,殊不知社會的弱勢卻是階層再現,呈現資本主義結構下的悲哀。

三、符號化、符碼


  「符號化」是「後現代」另一特點,「符號」代表的意思不見得只有一種,詮釋的方式也見仁見智,「多元」、「多樣」正是後現代主義的表現。這也是後現代所謂的「再現」,利用「符號」呈現現實。

(一)熱帶魚

  熱帶魚在影片中代表著「夢想」,在阿強的世界成長,總是存活在想像中世界的熱帶魚,似乎只有也同樣對夢想渴望的阿娟才能感受到。阿強以為在東石的海邊看到的是熱帶魚,沒想到那邊是不會出現熱帶魚的,要到墾丁才會有。

      但令人驚訝的是,阿娟在最後送了一條熱帶魚給阿強,而這條魚還是在淹水時撿到的,這象徵著什麼?夢想終究不會是空想嗎?但被玻璃困住的熱帶魚就像是被囚禁的夢想。當阿娟把熱帶魚交給阿強,象徵著夢想的傳遞,阿強告訴道南他的夢想時,又是再次地轉移。最後「大熱帶魚」悠游在水泥叢林,以超現實的手法呈現,有著「夢想續航」的意味存在。

(二)配樂-搖滾曲風

  電影背景配樂使用了幾首,包括伍佰的「繼續墮落」、「墓仔埔也敢去」以及一開始和第八分鐘的配樂,這幾首都帶有搖滾的曲風。搖滾音樂在「後現代」有重要的代表性,是「反抗社會」、「反抗權威」的表徵,與此片要傳達之意相結合。

(三)語言-台語

  片中以國台語穿插,對後殖民和後現代來說,跨越了疆界,突破以往以國語為主的局面。這是後現代所謂的「再現」,改變原有對單一社會的認知,複雜與多元構成的整體感。

四、反思


(一)破碎的意涵

        影片開頭破碎的廣播聲所代表的意涵是?是否有後現代破碎的意味?

(二)現實與夢想的差距

  夢想所代表的阿強、阿娟與共同關聯-熱帶魚,中間過程看似夢想的斷裂、失去,與現實脫節無法延續夢想,但後面阿強卻得到熱帶魚,且熱帶魚還悠游在城市裡,這是要表現夢想終究需與現實相依,抑或夢想可能獨自存在現實之外?

  這部片是要獻給所有愛做白日夢的人。每個人都會做白日夢,但「做」與「愛做」之間的差別是什麼?我們都有夢想,熱帶魚所代表的其實正是每個人的縮影吧?牠曾經是虛無的、想像的,後來真實存在了,最後變大,穿梭在城市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熱帶魚,但我們的熱帶魚究竟會靠現實近一點還是遠一點?又是否有離開玻璃罐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