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羅生門》電影分析

一、劇情

      羅生門是日本1950年代著名的電影,由日本導演黑澤明主導,內容主要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以及《羅生門》。電影畫面以黑白手法呈現,情節一開始在滂沱大雨中開場,過程圍繞在武士、武士妻子、強盜和樵夫四個人身上。

      故事敘述有位樵夫某天去砍柴時發現了一個武士的屍體,驚嚇得跑去報官,捕快後來在河邊發現騎著白馬中箭的強盜,強盜被認為殺了武士,因而被帶到官衙。公堂上,強盜、武士的妻子,以及藉由巫女附身的武士三人各說各話,唯一的結果是武士妻子遭到強盜強暴,最後逃去,而武士則被殺害。

      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每個人各說各話,強盜表示武士是他所殺的,武士妻子則說是她殺死了丈夫,武士卻說是他自盡的。樵夫則表示這三個人都在說謊,因為他有經過看到事實的真相,但樵夫卻不願說出口,只因為彼此都有不願透漏的隱情,也因此「羅生門」一詞成了對一件事情大家各說各話,解不開謎題的代名詞。


二、人物分析

  這部電影中主要的人物有強盜、武士、武士妻子、樵夫、僧侶。強盜、武士、武士妻子是關鍵的案發人物,然而三個人卻各說各話,為了掩飾心中的軟弱選擇隱瞞部分事實,說出對自身有利之處。

      強盜為了顯示自身梟雄風範,掩飾與武士的狼狽纏鬥,說出一套證明自己並非只會威脅,而是能與武士公平對決並且獲勝的話語。武士則隱瞞了自身敗給強盜的軟弱,企圖加深他人對武士精神的印象。

      武士妻子設限於社會道德束縛,因此表示是丈夫不要他,顯示對丈夫的貞節,卻又要隱藏丈夫的軟弱,選擇說是自己殺死了丈夫。樵夫如同一個旁觀者,原先理當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觀看事情真相,然而由於樵夫當時偷了武士的刀,因此不願說出實情。

      前四者如同世俗的人們,僧侶則象徵脫離世俗,看透了人性感到失望,卻在樵夫表示願意收養棄嬰後選擇相信人性尚存善念。此部電影呈現出人物之間的性格對比,卻又帶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展現出人性的種種面貌。


三、作品中吸引你看下去的重點

  整部電影呈現濃厚的現代感,雖然畫面皆以黑白呈現,背景也以日本古裝表現,然而人物的性格鮮明,導演的敘事手法相當西化,並且以倒敘方式說故事。情節安排懸疑且令人難解,「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誰又是兇手?」每個人的話語不斷重疊、拼湊,令人猜測,著實吸引觀眾目光。

  其中懸疑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強盜、武士、武士妻子的敘事過程。強盜為了塑造自身的勇猛,口中認為自己是讓女性臣服的強者,而非被激怒選擇激鬥的弱者,強盜不斷地狂笑來強化不羈的特質;武士無法保護妻子卻又將過錯說成是妻子的不貞,以表示自身的清高,強調武士道精神(自殺)卻又帶有某種荒謬之感。妻子則以溫和卻又哀怨的神情控訴自身被玷汙的悲痛,以及丈夫無情的鄙視,顯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無奈。

      三個人物的神情栩栩如生,驚奇卻又令人懷疑其真實性,究竟彼此之間隱瞞了什麼?當中的「危機」、「競爭」也出現在互動與言語之間,相互矛盾之處,每個人說的話像是真的卻又彼此牴觸。爭執當中樵夫跳進來表示他們三個說的都是謊話,又一次帶來「真相的危機」,難道樵夫說的就是真的嗎?

      沒有人知道事實真相,卻在彼此獨白的競爭中不斷拼湊、猜測,令人懷疑人性的真實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人感到不安。懸疑的故事吸引人們目光,直達內心深處讓人深思人們所害怕的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比說出自己是兇手更為可怕的事?「人性的軟弱」貫穿整部電影,呈現出人們內心的光明與黑暗面。


四、背景及日本元素

  「羅生門」此部電影背景為日本古代,武士象徵日本傳統的精神指標,武士妻子則代表日本社會對於女性的道德要求與期待,強盜則是勇闖江湖不遵守社會規範的代表,樵夫如同一般平民,認份辛勞的生活。

      故事從大雨滂沱的廢墟城門「羅生門」展開,再以倒敘手法回顧樵夫所見一切,穿梭在三個時空中,包括羅生門下樵夫、僧侶、乞丐對話,樵夫回顧在竹林所見所聞,以及官衙審判堂上武士、武士妻子、強盜的回憶過程,時空交錯、層層推進,彼此交疊、相對卻沒有明確的答案,呈現出那混亂為了生存的年代,人性的真實樣貌。

  影片中呈現出不少日本文化元素,首先是人物部分,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武士、武士妻子以及強盜,武士象徵日本文化中的武士精神,像是遵守義理和道德,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又有同情、憐憫的心,為了名譽可以付出一切。

      武士妻子則代表日本文化中特別是封建時期對於婦女的道德要求與期待,妻子必須忠貞,追隨於丈夫,不能有過多的私慾,需恪守婦道。強盜出現在封建時期的日本,有別於武士、武士妻子,強盜遊走江湖,不遵守社會規範,也因此強盜看到武士妻子產生貪念,希望擁有武士妻子,與武士發生打鬥。然而武士內心的懦弱趨使其選擇說謊,害怕說出敗給強盜的事實,失去武士精神的名譽。

      僧侶則是日本文化中佛教的象徵,出家人脫離世俗卻又在世俗中修行,對於人世間發生的一切有其超脫的眼光。這令人想到《菊花與劍》所提及日本文化中「各守本位」的特質,「各守本位」可從日本對階級制度的仰賴談起,日本從古代對階級的分層使社會對於「本位」非常重視,其中日語中複雜的「尊敬語」即為一例,不同輩分、階級在應對時的禮儀、稱呼都有一定的規範,並且是從小就必須學習的。

      日本女人的「守本位」,有著各種規範、禮節,而武士也是如此遵守著武士道的本位,「各守本位」可說是影響日本各方面行事的重要基礎,也是日本文化的核心架構。

  除了人物所代表的日本元素外,整體電影呈現出日本文化中隱晦面,不直接說出兇手是誰,而是藉由深層人物的刻畫,進而對人性探索,如同東方文化強調劇情、內顯性的傳達,也是日本「曖昧」文化的展現。


五、豐富劇情的氛圍的要素

  電影刻畫出人性的面貌,不斷要觀眾去思考「人性究竟為何?」電影以不同的視角去揣摩人們的心境,試圖呈現善與惡的界線。

   「人們為什麼要說謊?」,究竟在掩飾著什麼?心中的不安又是什麼?導演用不確定的結果告訴我們,人的軟弱與不安來自內心最深層的慾望,害怕自身不符合社會價值、認同而被唾棄及懲罰,因此不斷合理化自身行為,找到與道德平衡的點,卻因為掩飾行為無形將人性的自私面展露無疑。

      說謊的背後是害怕,這是這部電影帶來印象最深刻之處,「人性的探討」貫穿整個主題。


六、劇中是否有打動你的「嘉言」或「警語」

  劇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即是「哪裡有軟弱,哪裡就有謊言。」羅生門如同一個解不開的謎,就像是人生充滿著謊言與不確定,謊言的背後是人性的陰暗面,害怕社會的眼光、害怕被社會遺棄,為了符合社會的道德,只好以謊言掩飾一切,掩飾內心的軟弱。

      人性不過如此,看完羅生門讓人有種「其實我們都一樣」、「人不過如此」的感觸。武士的死其實沒那麼簡單,不是單純只是武士本身的問題,與武士本身、妻子、強盜三方的態度、行為、內心獨白產生衝撞,形成最後的結果,然而目睹一切的樵夫卻也因為偷了武士的刀而不敢說出實情。

      當我們面對人性時是顯得如此軟弱,軟弱到面對公平正義的勇氣也如此缺乏,讓人聯想到現代社會許多事情,往往看見前方有人被欺負,卻害怕自己跳出來也會受害,因此選擇噤聲,選擇沉默,可這樣社會就會變好嗎?並不會,沉默只會讓事實真相永遠被隱瞞,而人心卻內疚無比。

      不過導演終究沒有對人性絕望,最後樵夫願意收養棄嬰,讓僧侶對於人性又抱持一絲希望,同時有種欣慰,即便人性再醜陋,然而黑與白同時存在,如同陽光與黑暗並存,還是要充滿希望。「人性雖然如此軟弱,但如果我們能勇敢一點,克服心中的恐懼,或許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這是我看完羅生門最大的感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真正地活著

感受著悲傷,也感受著快樂,似乎總在這兩種情緒中來回擺盪。 以為追尋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快樂,可是快樂如此短暫,又再度把你打回原地,去面對內心的自己。 直到放下了追尋,放下了堅持,放下了頭腦裡的思緒,不得不回到內心,去看見心底的感受。 或許這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能真正回到內心,從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