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對伊斯蘭文明的認識與相遇

   伊斯蘭文明在世界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歷史演變至今,藉由與不同地方文化的互動、融合,慢慢形成具多元性的伊斯蘭文明。什麼是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文明又代表了什麼?當我們論及何謂伊斯蘭時,常會聯想到「伊斯蘭教」,但若要論述其他部分,則常受限於自身環境無法對其有深入認識。然而,偏見常是在對彼此不了解的情況下產生。全球化的現今,伊斯蘭世界的影響漸增,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有助於文化交流,減少歧見。以下就以幾個方面來討論伊斯蘭文明。

*何謂伊斯蘭文明?


• 伊斯蘭的起源

  伊斯蘭文明可說是融合了不同文化而形成,並建立在以穆斯林社會為基礎發展出的文化。此文明面向包括了宗教、文學、藝術、律法、醫學、建築等等,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伊斯蘭文明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即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起源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在中世紀時阿拉伯民族在吸收東西方文化後,創造出兼容並蓄的新文化,並將此文化擴及至西亞、中亞、北非甚至是亞洲等地,使穆斯林勢力慢慢形成。

       而「伊斯蘭」一詞其實是一個阿拉伯字,原意有「歸順」、「平安」的涵意,「穆斯林」則為順從者,表示順服阿拉。隨著八世紀的向外擴張,伊斯蘭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這過程中,以伊斯蘭名義下也曾建立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例如阿拔斯王朝、奧圖曼帝國等。社會文化也產生巨大變化,特別是在與不同民族的交流形成新的思維。因此,在歷史朝代的更迭下,伊斯蘭文明的對象不再專指「阿拉伯民族」,而是受「伊斯蘭」社會文化影響的廣大區域,跨越了不同的民族與國界,成為多元社會文化。


• 伊斯蘭世界的地理

  伊斯蘭世界在現今橫跨了三大洲,從阿拉半島出發,經由中亞伊朗、阿富汗等地延伸到南亞的巴基斯坦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向北可達北非、南歐,向西則到摩洛哥。其中包含了亞非兩大洲廣大的沙漠地帶,特別又指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但在過去,我們常會以「阿拉伯世界」來指稱伊斯蘭地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最正確的,因為「阿拉伯」原來只是一個民族的名稱,或稱為「閃族」。

      由於阿拉伯人早期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居民,以游牧維生,所以「阿拉伯」又有游牧的意思。沙漠氣候變化大,環境生存不易,生活資源也非常有限,但這種環境卻使阿拉伯人發展出獨特的文化,以及「貝杜因」部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四世紀開始阿拉伯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語言、優美的文學作品,並在六世紀時發展出商業貿易的城市及據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周圍的其他民族也嘗試著入侵阿拉伯半島,藉以擴張統治範圍,比如羅馬、波斯甚至是非洲的衣索比亞,好掌握商業的據點。隨著通商、戰爭、傳教等交流,伊斯蘭的影響力從當初的阿拉伯半島向外擴展到如今的亞非兩洲,形成伊斯蘭世界總數可多達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以「伊斯蘭世界」作為地理範圍,主要是這些區域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今,全球化帶來的移民更使伊斯蘭傳播至世界各地,從西歐、美國、南美、亞洲、非洲等都有其蹤跡。也因此,從過去以阿拉伯半島為主的範圍發展成今日「伊斯蘭世界」的樣貌。

• 伊斯蘭世界的民族、國家

  從伊斯蘭世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可以得知,伊斯蘭世界中不只存在一種民族、國家,也不僅只有一種語言,光阿拉伯半島就有北阿拉伯語及南阿拉伯語的區分。換個角度來說,阿拉伯人也不只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例如黎巴嫩、敘利亞、埃及、伊拉克、巴勒斯坦,甚至是以色列皆有阿拉伯人的蹤跡。

      但為何這多元的區域皆被稱為「伊斯蘭世界」?原因來自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因此可以說是伊斯蘭教促使了不同民族、國家、區域的人民形成一體,伊斯蘭已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可將之視為一種文化、生活的模式。因此,以下就以「伊斯蘭教」中的經典及律法的概念所形塑之文化社會做一個討論。

• 伊斯蘭教信仰

  伊斯蘭教一般又被稱為回教,舊時有清真教、大食教的說法。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先知穆罕默德復興、進行傳教,是為「一神信仰」,順從真主安拉。伊斯蘭教奉行最高經典-「古蘭經」,每一個章節皆以阿拉伯語作為名稱,內容表示阿拉的話語。而穆斯林們認為古蘭經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更是人類生活的法則。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古蘭經目前也有多種不同的譯本,在世界各地流傳。

• 伊斯蘭社會生活

  伊斯蘭社會的生活可說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在律法方面,伊斯蘭法被視為世界三大法系之一,目前仍是世界常被施行的宗教法。基本上是根據《古蘭經》制定,但律法的實施在過去的社會與現代國家有所變動,不同國家制定的律法不盡相同。由於西方司法體制的影響,現代國家的律法也不見得全是依《古蘭經》制定而成。

      若論及以《古蘭經》作為法律標準的,現今國家則不得不提到印尼的亞齊省。亞齊省是印尼唯一由政府執行伊斯蘭教教法的地區,包括飲酒、賭博、婚前性行為等在伊斯蘭社會不允許的皆被視為犯罪,將須接受不同程度的責罰。伊斯蘭律法不僅只在刑事方面,尚包括民事、行政、國際法等部分,觸及生活許多層面。伊斯蘭法制定的目的在於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與需求,並希望能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例如對潔淨的要求以及穆斯林需奉行的「五功」,皆是對人們的生活做規範,使之有秩序地進行。

      此種法系也與我們所身處的儒家社會有所不同。在儒家社會中,強調的是倫理,君臣父子間的關係,並強調對父母的「孝」;至於在伊斯蘭社會,律法是根基於宗教,必須對心靈及肉體做必要的規範,比如在飲食、服飾及五功上的規定。伊斯蘭律法更注重整體的和諧性,人與人之間的以及人與造物主之間的關係。

*結語與省思


• 伊斯蘭對世界的影響:過去、現在、未來

  上述所談到的,伊斯蘭社會的一切與伊斯蘭教信仰緊密相關,經由傳播影響甚至改變不同民族、國家人民的生活。從過去阿拉伯人在文學、科學、醫學、建築、經濟、法律的成就到現今仍然展現了實用性及智慧。然而,如一開始所提及,伊斯蘭世界的形成必須回到歷史脈絡來看,是在與不同文化的互動逐漸形塑,並不是說伊斯蘭世界在安拉創立宇宙之初就已存在。伊斯蘭世界融合不同的文化,在歷史的變遷下展現新的面貌。

  在過去,以信仰擴張作為文化傳播的動力,而在現今,伊斯蘭世界雖不如過去幾個王朝來的輝煌,卻仍努力開創自己的道路。但談論到現今的伊斯蘭,身在以接受西方世界資訊為主的我們,可能會將其聯想到「恐怖分子」、「女性沒有人權」、「戰亂」等名詞,但事實真為如此嗎?恐怕不然。

      首先,過度依賴西方資訊就已有「資訊不完全」的疑慮;再者,西方世界所代表的只是個別的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霸權國家的立基點上做出對伊斯蘭的詮釋,並非是最為客觀的描述。若要對一個事件甚至一個社會做出客觀的判斷,必須站在不同角度的立場觀看,以及對當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可單以片面資訊或是自身文化的標準就對其做批判,那只會落入狹隘「文化中心論」的泥淖。相反的,應以「文化相對論」來觀看與我們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才不致造成更大的仇視。

  至於未來,伊斯蘭世界的發展可跨越不同的文化、宗教,雖然不可避免地在接觸時仍可能有衝突產生,但若能與不同文化有更多的交流,在面對不同文化時也能具有較大的包容性,並發展成更加多元的社會。

*對課堂的回饋


  在「伊斯蘭文明」的課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課間的分組討論。台灣過去的教育都過於偏向填鴨式學習,少有機會能藉由討論的方式表達自我意見,因此若能多些以討論或是活動方式的課程安排,想必能讓同學對課程內容印象更為加深。

       再者,在此當中,另一得到收穫的則是以不同視角觀看另一文化的可貴之處。身處台灣的我們,平常少有機會能接觸到伊斯蘭世界的資訊,即使是網路搜尋,也多是西方的觀點;但課堂中能藉由親身待過伊斯蘭社會老師的口中,以及當地的照片一窺伊斯蘭神秘的面貌,是再難得不過。

      至於能親自參訪「臺北清真寺」,實際認識伊斯蘭文化,更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有時總覺得實際參與比在紙上談兵來的更容易理解。經過此堂課,我想真正能帶走的或許是學會以更加尊重、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另一文化的人們,再回頭省思自己所處的社會,為我們的生活及社會提供一些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