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捱教先生打山豬

 「先生教捱人之初,捱教先生打山豬,山豬飆過__ __河,跌著先生背駝駝」。這首耳熟能詳的客家童謠,傳遍客家地區,至今許多人仍能朗朗上口。還記得,第一次聽到此童謠是在幼稚園,配合著響板的敲打聲,好似有節奏的大聲朗誦。對於童謠內容,覺得既新奇又有趣,特別是對於住在山中的我們,山豬與河壩就是生活的印象。雖然山豬如今只存在外婆的記憶中,但活靈活現地描述彷彿讓山豬又「活」了過來!

  說起山豬,想起每當回外婆家時經過的「伯公廟」,「伯公」上背稱為「山豬湖」,外婆家就位於其中。對於「山豬湖」的名稱,總是充滿好奇,疑惑地問外婆:「為麼喊做山豬湖?」外婆則說這是與早先時常出沒的山豬有相當關係。「以前都是庄裡的人跑進來打,還有原住民也很會打山豬,我們小孩哪會打山豬,不要被山豬追著跑就好。」聽來不禁莞爾一笑,原來這首童謠不僅在中國梅州、潮州等地傳誦,如今到了台灣,進一步發生與原住民的競爭關係,本來客家人在原鄉打山豬,現在遇到更會打獵的原住民,換成被追著跑的對象。

  這段小故事其實還隱藏另一層意涵,即是客家童謠的演變。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說到客家與山林的關聯,環境的因素使得山豬與客家的親密性就這麼產生。然而,隨著人們的遷徙,恰巧到台灣的客家人也多居住在山區,因此這首童謠在生活中依然得以傳誦。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同樣一首童謠卻發展出相異的背景,甚至增添用語,突顯地方性色彩。像是在東勢,大家傳誦的內容就變成「先生教捱人之初,捱教先生打山豬,山豬飆過大甲河,跌著先生背駝駝」,加入大甲溪對地方的印象,讓童謠更加貼近生活。也由於台灣山區多居住原住民,或許這裡所說的「我」某些時候不只指稱客家,原住民甚至成為主體,而老師則為漢人的代表,多了「主客」互動的想像意味。

  童謠如此富有變化,在其他童謠裏頭也能發現語言的趣味與多樣性,以及童謠背後與生活的關聯。一首客家與山豬的童謠,從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見客家對於耕讀文化的想像。所謂「先生」,原先是教授者,今日卻成為小朋友心中的調侃對象,彷彿小孩也不完全只是課堂上的被動者,藉由自身擅長的事情紓解讀書帶來的枯燥,如此角色翻轉無形中增添不少生活樂趣。「山」、「河」、「山豬」、「先生」、「人之初」的印象,這些都說明客家童謠源自日常,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童謠本身不僅能帶來朗誦的趣味,背後的意義與故事發展更值得我們好好玩味。

  下次有機會到客家地區,欣賞美景的同時,不妨自行加入當地地名,創作一首屬於各地「先生教捱人之初,捱教先生打山豬,山豬跳過__ __河,跌著先生背駝駝」的童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