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印度加爾各答的客家移民》

   此篇文章主要探討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客家人身分、族群認同如何受到歷史變遷影響。印度的客家人在全球客家人分布來說並不算多,早期移民在19世紀開始,從中國廣州梅縣一帶遷徙至印度加爾各答,當時仍屬英國殖民政府時期。
 
      客家人藉由水路交通到達此地,由於當時貿易需求,客家人主要從事貿易商以及擔任技術工人,這些移民到此的多為單身的男性,過一段時間就回家鄉,並沒有長期居住的打算。加上英國殖民者對於當地印度人無法全然信任,因此華人的木工即成為為英國人服務的角色,除了木工之外,鞋匠也是華人主要工作。

  受到中國內部的動亂,在1911-1961年間出現一批向外逃難的華人,此階段與第一階段相比,增加了不少婦人與小孩,此時期的華人又因方言而區分成客家人、湖北人以及廣東人。不同來源地的華人也因此有各自的群體及從事行業,客家人主要以皮革製造業為主,廣東人則是多以木匠,而湖北人則從事牙醫業。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

       談到大洋洲的島嶼,我們總會認為他們被孤立在太平洋上,然而這些島嶼其實一點也不孤獨,島嶼之間不僅存在互動關係,與全球網絡更是息息相關。  

      對大洋洲島嶼的認識首先來自於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他描繪了初步蘭島關於庫拉圈的交換儀式,說明島嶼間的人民藉由往來各島嶼進行物品交換,形成貿易圈,同時這種儀式的背後代表著地位象徵。除了傳統的庫拉圈模式,大洋洲島嶼在近代以來受到西方勢力影響,使傳統結構開始出現變化。

  由於西方商人到來,輸入熱帶栽培業,種植起棉花、甘蔗,以及開採礦產,為了尋求更多勞力,開始出現跨島嶼間的人口流動,形成所謂的海外勞工,然而海外勞工卻深深影響著傳統部落生態。首先是部落婚禮儀式中聘禮方面,原先需仰賴年長男子的幫助進行交換,但這些到海外工作的男子如今可自行帶著來自海外的物品回來,某種程度卻也改變傳統社會對於權力的觀念,甚至是因為殖民政府因素,影響到原有的傳統權威。

緩慢聆聽自己

好多的壓力 想要讓它流動 不需快 而是慢   慢得能夠感受到心 慢得能夠聆聽自己 慢得能夠享受愛 在每個時刻與自己 在一起  - - - - - 我喜歡這樣的緩慢 而沒有壓力 我喜歡這樣的自在 能夠徜徉 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