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紀錄片欣賞:流亡藏人《回家》心得

   「我們的根在哪裡?而藏人的根又在哪裡?」

  這部紀錄片傳達出流亡藏人為了反抗中共政府的政治壓迫,進而遠離家鄉追求人生理念的故事,同時卻也不斷在過程中探索自我生命與身分的認同。其中一位來自甘肅的藏人青年-龍珠慈仁,為了追求心中的理念前往印度,就此踏上旅途。

      「回家」,對許多人來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然而對於龍珠慈仁來說卻是一條充滿艱辛且漫長的道路,尤其是當龍珠抱著吉他,唱著那首「來生緣」,道盡對十年不見家人的思念。導演藉由鏡頭記錄在世界各地,包括印度拉達克、達蘭莎拉、美國等地不同世代的海外藏人,記錄他們對於家的看法。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徘徊在國家邊境:撣邦共和國的想像

一、前言

      撣邦,作為緬甸聯邦的一個邦,位於中國雲南、寮國、泰國邊界之處,因屬高原地區,多江河、瀑布與高山,地形閉塞,易守難攻。也因此,撣邦從古即有許多各自為政的組織,並非完整統一的區域。加上撣邦內部族群複雜,至少有26個族群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族群為傣族,其次為佤族。族群多元性使撣邦地區具有複雜且變動的歷史過程,形成不同區塊。殖民的影響將撣邦劃為緬甸的一部分,然而內部差異與其他因素致使撣邦與緬甸軍政府之間展開長期對抗,甚至在毒品大王坤沙的領導下成立「撣邦共和國」,宣布脫離緬甸獨立,為撣邦人民獨立而奮鬥。然而,為何坤沙要建立「撣邦共和國」?除了歷史的原因還有什麼因素使撣邦與國家間產生一連串的抗爭?而撣邦共和國的邊境想像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維持了邊境的基礎?

      撣邦邊界的模糊性使這個地區與各國政府間不斷產生碰撞,抵抗外也存有合作關係。在 James C. Scott 針對東南亞高地提出 Zomia 概念後(James C. Scott,2009),進一步探討高地人民與國家體制間的角力過程,這些人民並非只是作為國家的邊緣人,而是具有主體意識的群體,面對國家的壓迫,是其自主性選擇逃離被控制的命運,並非被淘汰的一群人。對於 Zomia 高地人民的概念,撣邦的情況是否真為如此?自此與 Zomia 對話,討論撣邦如何形塑共和國的想像,內部差異性為何,以及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撣邦的邊界建構與維持。

永恆的心

當步調慢下來 靜靜聆聽內心的聲音   許多的感受和記憶 從心底浮現 思念、快樂與悲傷 在心中流動 彷彿回到了那些時光 原來 時間並沒有帶走一切 都保留在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