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紀錄片欣賞:流亡藏人《回家》心得

   「我們的根在哪裡?而藏人的根又在哪裡?」

  這部紀錄片傳達出流亡藏人為了反抗中共政府的政治壓迫,進而遠離家鄉追求人生理念的故事,同時卻也不斷在過程中探索自我生命與身分的認同。其中一位來自甘肅的藏人青年-龍珠慈仁,為了追求心中的理念前往印度,就此踏上旅途。

      「回家」,對許多人來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然而對於龍珠慈仁來說卻是一條充滿艱辛且漫長的道路,尤其是當龍珠抱著吉他,唱著那首「來生緣」,道盡對十年不見家人的思念。導演藉由鏡頭記錄在世界各地,包括印度拉達克、達蘭莎拉、美國等地不同世代的海外藏人,記錄他們對於家的看法。
  
  認同,隨著世代的不同產生了變化。不管是政治流亡或者是因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而移民,對於族群身分的認同不免隨著世代更替而沒有第一代認同來得深,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二代開始在新的土地生長,對於父母輩來的地方逐漸不再熟悉,抑或成為故事中遙遠的那個家鄉。但是「家鄉」到底在何處?是父母們念念難忘的遠方,還是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或許對於遷徙的人們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個不斷困擾的疑問。

  這部紀錄片讓我想到1949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的外省人,與家人一隔就是四十年,有著自身對於「祖國」的懷念與政治認同,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世代交替,外省第二代在台灣成長,心裡雖然受到父母影響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卻也因為沒有親身經歷使得認同度無法像父母親來的高,甚至到了第三代,認同已完全轉換。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移民美國的華人或者藏人會自覺是美國人,因為與原生文化產生脫鉤,而文化的影響最重要是來自於環境,包括習俗、語言、人群互動,缺少了這些因素,即便利用教科書宣導文化、政治認同,時間的累積亦會使認同發生變化。

  再回到這部紀錄片,藏人對文化的認同與想建立自身國家的渴望,使得流亡藏人們奮不顧身離開家鄉前往歐美、印度等地尋求支持與建立海外社群。然而我們也可以從影片中發現,流亡藏人社群裡頭也存在不同的意見與群體,即使目標相同,但彼此做事方式、想法仍然可能產生差異。其次是流亡藏人的小孩對於藏人的認同不再如同父母親來的熱衷,這是在離開家鄉後需要面對的,以及新的海外社群與當地社群的關係磨合。例如在印度,原先印度政府有釋出一塊土地給藏人,但是因為政治變化,藏人在印度的生存也受到衝擊。藏人與印度人生存空間亦存在摩擦,比如語言、文化等差異形成的隔閡。

  人群的流動勢必有其原因,也因為流動的關係讓原本的雙方產生互動,互動必定有衝擊與摩擦,這也是政治流亡者時常面臨的處境。「回家」對每個人的意涵不同,對於流亡藏人來說,不外乎希望能建立起自身的家園,不再受政治壓迫,能依循著祖先的文化傳統過生活。然而「回家」這條路,面對國家權力,卻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彷彿成為心中遙遠的想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真正地活著

感受著悲傷,也感受著快樂,似乎總在這兩種情緒中來回擺盪。 以為追尋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快樂,可是快樂如此短暫,又再度把你打回原地,去面對內心的自己。 直到放下了追尋,放下了堅持,放下了頭腦裡的思緒,不得不回到內心,去看見心底的感受。 或許這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能真正回到內心,從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