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上海社會企業參訪心得

       近年來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發展越趨關注,那麼中國呢?不同的社會體系是否會有不同的運作模式?這是驅使我想進一步到上海參訪最大的因素。

      七天的參訪中,發現兩岸的社會企業確實存在異同,甚至對於名稱的定義就有許多層面的認知差異。參訪的機構當中,如「五里橋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靜安陽光家園」、「昆山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皆是政府投入資金大力扶持的對象,較像台灣的社區村里發展組織,但又肩負更多重的任務,也具有完整的統合功能,將不同的社會服務整合成一個平台,提供給社區居民,並善用互聯網搭起對外網絡,這點是台灣非常值得借鏡的地方。

      一般來說,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或是社區營造更多是由下而上,居民們、對社區有理念的地方人士組織起來推動,台灣政府在當中比較像是扮演輔助但不直接指揮的角色。優點是能帶動居民們自主性參與社區事務,但亦容易各司其職,無法有效率的統整,政府方面的資金投入也相對不夠,有句話這麼說:「中國不缺資金而是方法,台灣則是相反」,平日接觸地方發展的情況頗有感觸。

      雖然中國的社會組織離實際社會企業的定義尚有差距,但不同社會體制確實會發展出屬於各自的一套運作模式。相較台灣的社會組織發展,中國似乎較具規模與系統性,卻也相對容易受到政府官方和政治的因素影響,可說是任何制度皆具有多重面向,無法說哪種制度較好,而必須視各地環境去調整適應的方式。

      其中與台灣認知中社會企業最為接近的莫過於「海上青焙坊」,也是此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行程之一,是由十二位法國人於上海成立為了改善當地弱勢青年生活狀況所成立的組織。特別的點在於這些人靠著自身想改變社會的熱誠,將理想付諸行動,即使缺少政府的資金協助,依然有著滿滿想為社會付出的那顆心。

      社會企業只有一股熱血是無法長期經營的,或許沒錯,但社會企業要能永續經營,一開始的初衷更為重要,尤其是希望能解決社會問題的動機,亦是社會企業能否為這個社會帶來改變的關鍵。當中很喜歡的一段話:「每個企業都應當是社會企業」,發展商業模式的同時若能兼顧到社會發展,不純然在只是物質層面的思考,或許這個社會許多問題都有機會獲得更多人重視。

      這趟參訪之旅,有幸能參訪到平日旅遊不可能到達的機構、組織。個人認為,兩岸社會多少存在許多差異,但正是藉由交流連結起彼此,讓我們能夠多點理解、認識,少些偏見、誤解,這才是交流最具可貴的地方,也是這整趟行程下來讓我收穫最豐盛之處。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社會樣貌,所謂「一個點不能代表整個面,但一個點也確實是一個面的一點」,放開心胸,才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並且勇於對身處的社會、自身家園付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真正地活著

感受著悲傷,也感受著快樂,似乎總在這兩種情緒中來回擺盪。 以為追尋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快樂,可是快樂如此短暫,又再度把你打回原地,去面對內心的自己。 直到放下了追尋,放下了堅持,放下了頭腦裡的思緒,不得不回到內心,去看見心底的感受。 或許這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能真正回到內心,從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