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為巴比祈禱》觀影心得

     《為巴比祈禱》這部電影主軸在於關注同性戀議題,並探討在美國社會「信仰」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性傾向的價值觀。此片以真實故事改編,讓人省思宗教的合理性及社會恐同症問題。片中的男主角後來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但不敢與家人,尤其是母親說,因為其母親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主角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被教導「同性戀」是犯罪、邪惡,是上帝所不容許的,原因來自聖經裡的經文解釋。

        但是,「聖經」裡的意思真的就是如此嗎?如果說「上帝愛世人」,為何卻不願愛同性戀者?導演試圖利用辯證關係對聖經裡的詮釋提出疑問,但過程卻是衝撞、傷害的,似乎一個生命的犧牲才能喚起更多人對宗教、價值觀的反思。

  一個議題的討論,背後通常帶有更大的因素作用,可能是受到社會、文化、宗教等影響。「同性戀」議題正是如此,從表面上看來只是性向問題,人們的價值觀卻深深受到世俗價值觀「宗教」的束縛,導演在此選擇以「基督教」為出發點探討。

        如果說起源相同,而後的發展卻不見得一樣。以基督教為例,同一部經典,同樣是亞當與夏娃作為起源,但不同「教派」對經典的解釋就有相當大的差異,甚至對立。影片中主角內心對外在的衝擊、矛盾產生拉力,「社會氛圍」、「信仰」、「家庭」在此為重要概念,環繞著同性戀議題,形成結構性關聯。

        從這部片可以清楚看到其所要傳達的信念,是希望社會對同性戀能有更多的包容、尊重、平等的對待。尤其是原先有嚴重恐同症、對宗教虔誠信仰的母親,在兒子自殺後逐漸省思自己對同性戀的看法,甚至開始質疑起信仰。

     「聖經」裡的字面解釋是否就是絕對?當母親接觸到另一個教會,牧師告訴她:「聖經也是人寫的,沒有人能知道上帝真正的想法,聖經上的解釋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思維。」母親才逐漸接受不同的解釋,放下心中的堅持,試著去了解、參與同性戀組織,甚至當市議會要為同志設立「同性戀自由日」提案而爭論時挺身而出發言,雖然沒有通過提案,卻使得巴比的母親往後成為同志人權運動重要成員。在影片的最後一幕巴比家人一起參加舊金山同志遊行,巴比母親擁抱在場邊的男孩,象徵母親的愛與救贖,正是整部片以此作為結尾所要傳達的理念。

        這部片讓我想起在大二「性別研究」課堂上談論到的一些議題,其中包括跨性別運動者、性別表現、不同性取向等等。其實我們會成為「男性」、「女性」很大部分是後天社會化所致,各個文化又有自己對「性別氣質」的形塑。從一些大洋洲各部落間不同的男女特質可作為觀察。例如,有些大洋洲部落的生理女性是部落裡主要的主導者,擁有陽性特質;反而生理男性則較需要依賴與情感支持,發展陰性特質。另在印第安部落,多元化性別傳統和性別跨界則是部族文化裡普遍的現象。

        至於人類的生理構造,本以為可用天生的「性器官」來區分所謂的雌雄,但一些案例結果卻令人震驚,染色體非XX、XY兩種的比例竟不低,意思是說有些人是XXY等非科學認定為雌或雄性的基因。不只如此,還有部分人的性器官並非一般歸類「男」或「女」之中,也就是所謂的陰陽人,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觸及這一塊,甚至很多是自身不知道自己就屬基因上的特殊。

        性別的多樣性,已不是我們所能清楚界定、想像,更多是看不到、內在的,它更像是一道光譜,只是偏向的差別。而當你的「性器官」與「氣質」不被社會認定相符時,如同跨越了大部分人所處的光譜區,看似合理,卻不為社會所接受。我認為同性戀也是如此,跨越了社會所規範「性別」應有的行為表現,框架顯而易見,似乎也沒那麼容易打破。

  是什麼塑造了框架?宗教、文化、社會價值觀都是其中一員,彼此又常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宗教在這部電影裏頭是影響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當巴比母親演講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她說:「有許多像巴比一樣的孩子在教會裡,當聽到你們對他們的論斷與批評時,會因此不再禱告,不再敢向上帝祈求理解、接納、與你們的愛。因此請記住,當你們大喊『阿們』同意所有對同志的譴責、無知,與恐懼時,有個孩子正在聆聽。」。

        面對同性戀,人們往往因無知而恐懼甚至排斥,若能多些了解,相信不會再輕易說出「同性戀是病,是犯罪」的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應被剝奪愛人的權利。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改變的,聖經解釋也會隨時代改變,不該被既定的框架困住,學會包容與尊重,不管到哪裡都是重要的課題。

  大一的暑假,跟隨著學校營隊到中國廣東一帶參訪,在營隊期間,和學姊的相處帶來了人生的影響和內在轉變。在營隊期間,我們聊了許多有關性別、愛情觀的事情,學姊講的一些話改變我對「愛」的認知。她說:「喜歡,是喜歡那個『人』,而不是他的『性別』」。是啊,雖然能夠明白,但往往人們遇到時,「性別」卻變成明顯的界線。其實,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被社會價值觀影響、牽著走,認為同性只能是「友誼」,而不是能夠談戀愛的對象,但愛其實是超越任何外在條件的限制。

        營隊後,產生對學姊的欣賞和喜歡之情,但這份心意曾經壓抑在心底很多年。許多年後,終於接納了內心的情感,在自身的經歷與內在轉折中,想起當初學姊說的話,多少有些感慨。

  人們都可以是雙性戀,甚至跨性者,就像各種美麗的色彩,只因某些社會定出的界線讓我們刻意去疏離內在感覺,或是隱藏、壓抑內心情感,造成心裡的痛苦,但其實愛與性別無關。這部影片,雖然是在談同性戀議題,卻使我想到許多有關性別的討論,其實性別可以是有趣的,不見得就得嚴肅不可。

        越是經歷一些事情,越覺得了解、認識是必要的,或許因為親身經歷過,才真的體悟喜歡與愛和性別無關,喜歡上的就是那個「人」的整體,而非性別,只是過程中的掙扎與痛苦並非內心所能選擇,而抗拒卻容易帶來情感更深的壓抑,其實也是另一種的自我傷害。

        人們的「無知」與「偏見」往往是歧視最可怕的根源,不管在什麼面向上皆是如此。若能多些理解,少些批判,就能擁有足夠包容、尊重他人的心,對社會的多元文化才有幫助。

        最後分享自己很喜歡的話語:「這世界是一道美麗的光譜,任何事情,有的只是相對,而非絕對。」世間走一遭,回到一個圓,圓的核心是愛,愛是宇宙存在的本質,也是每個人內在的本質,不管喜歡上的是什麼樣的性別,是彼此內在的特質能量吸引而非外在軀殼。祝福每一位在地球生活的人們,都能遵從心中所愛,成為真實的自己。


圖片來源:http://www.lib.nccu.edu.tw/?m=1122&id=232&m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