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觀影心得:日本客家

  影片首先將關注點放在沖繩,沖繩與台灣乃至中國有歷史淵源。在沖繩,有所謂久米三十六姓,又稱閩人三十六姓,顧名思義這些人多來自福建,然而福建當中也有客家人的蹤跡。當中客家人在遷徙中移至琉球,長期相處下琉球在某些地方似乎受到客家文化影響,例如立春掃墓、風水、灶神。但若進一步觀看,並沒有足夠證據說明客家與琉球在歷史上有直接關聯。

  現代與客家文化有明顯交流的是在台灣客家人移民到沖繩所做的交流。例如將台灣客家的採茶戲搬到沖繩教授當地人,以及開客家餐廳、在學校教授客語。這些客家人的身影也能在日本本土找到。然而相較於世界其他的客家地區,日本客家人數相對少得多,學者預估只有數千人,而且多是從台灣移民過去的客家,主要是藉由到日本留學、工作的關係移民。

      此現象說明了日本與先前讀到的東南亞客家相異之處,這也反映在日本客家會館上。日本客家會館雖然成員多來自台灣,但早期受到中國與台灣在政治、國際情勢上的影響,使得客家會館從原先偏向共產黨轉而出現分歧,現今則與台灣關係較為密切。當中的關鍵在於台灣曾發生白色恐怖,使部分客家人移至日本;轉變點則因台灣經歷政黨輪替有關。政治上的敏感性使客屬會館有「不問政治」的宗旨,是相較於東南亞客家會館較為明顯之處。真正較有組織的是東京崇正會、關西崇正會。

  會館在日本,與東南亞會館另一較不同的地方是在規模的大小及性質。日本客家會館規模通常不大,甚至幾個家庭就能組成一個組織,且組織性質較為聯誼性,因此多少帶有階級性,財力、地位較不足的客家人可能因面子、其他因素沒有加入。隨著台灣客家的能見度提升,日本客家在組織客家文化也受到影響,例如以山歌作為傳承文化的媒介。

      然而日本客家會館面臨到的挑戰則與東南亞客家會館較為相像,主要在於缺乏年輕一代的參與,以及客語的流失問題,許多在日本的客家第三代已完全日本化,不會講客語,此現象在其他地區也有此一趨勢。若說將日本客家作為未來台灣客家的發展,或許較為悲觀,但長期來看似乎又不可避免。如果語言上的消失,但保有對族群文化的認同,那麼這種模式對於族群文化的傳承能被保持多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