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觀影心得:泰國客家

      泰國華人中,廣東籍人數最多,然其中以潮州人為多數,客家在當中只佔部分,移民從唐朝以來就陸陸續續進入泰國,清末則為移入的高峰。客家人在泰國,依著家鄉來源的不同,發展出各種行業,梅縣人多從事布店、裁縫、洋行;大埔人則以五金行為主。

      由於移民的關係,客家多集中於泰國大城與曼谷等地,為了聯繫同鄉間的關係,與其他東南亞地方相同,亦出現不少客家會館,而「客屬總會」的成立可說是將不同地區的客家聚集,並設立泰國中華學校做為推廣海外華文教學的核心之地。

      受到台灣客家影響,客屬總會可見到強調「硬頸精神、互助團結」等標語,在其會歌當中,更加強調客家傳統特質的觀念。泰國客家意識的興起受到台灣與中國的影響,與其他地方較不同的是,泰國有一批可家台商到當地經商,因此有台灣鄉親會館的成立。會館早期作為凝聚同鄉的地方,隨著時間演變,會館也發展出不同的功能,重構了泰國客家風貌。

  泰國客家與其他東南亞地區的客家相較之下較具特色是信仰部分,受到泰國當地及移民影響,呈現出在地化的華人信仰。有別於馬來西亞對「大伯公」的稱呼,泰國華人則稱為「本頭公」,除了本頭宮外,還有「本頭媽」、「本頭公媽」。「本頭媽」所奉祀的對象是當地的土地神祇,是在移民過程中在當地逐漸形成,與一般「伯公」有所差異,主要是潮州與客家人結合影響下所發展出的信仰。

      有學者指出,本頭公其實是從潮州人對三山國王的稱呼而來,本頭公掌管地方陰間的鬼魂,類似城隍爺,但除此之外,本頭公亦有祭拜當地的英靈、鬼神,又與台灣義民廟相似,可說是一種掌管人鬼間的土地神。從本頭公及華人信仰的發展可以發現,泰國客家雖沒有屬於自身社群的神,但客家人所祭祀的廟宇受到其他華人社群影響,人群在互動中產生在地化的信仰。廟宇中,還可見到受到泰國人影響的影子,例如有些廟宇會用黃色的蠟燭,或在廟宇旁奉祀泰國佛教的神祇。

  泰國對華人是採取相對同化的政策,也因此泰國華人對於華人的認同沒有其他東南亞國家來的深,反而出現認同多重性與文化混雜的現象,這使得不管是潮州或是客家人呈現出的文化更貼近在地,融合泰國特色的客家文化與原鄉的產生相異的文化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