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觀影心得:馬來西亞的客家

  馬來西亞客家相較起新加坡客家人,以當鋪、中藥店鞋店等行業為主,影片中呈現出馬來客家的特色產業,包括錫礦業、珠寶店、油棕。其中錫礦及油棕與當地盛產有關,這使得19世紀許多客家人冒險來到南洋維生,甚至是經由與當地所簽的契約華工被當成「豬仔」賣到馬來西亞,這些客家人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如今也佔有一定比例。

  其中影片特別提到馬來西亞的制度「甲必丹」,這是荷蘭殖民時期的產物,華人甲必丹也就是幫忙處理僑民之間的事務。由於客家人在馬來亞華人中比例不少,因此著名的馬來亞客家人葉亞來就曾被任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

      葉亞來之所以富有盛名,原因在於其除了重整錫礦業,並興建雪隆惠州會館,作為協助同鄉及錫礦工作等事務,好凝聚來自惠州客家人的力量。葉亞來一生掛念家鄉惠州,雖然最後因病無法回到家鄉,但對惠州客家人及會館成立的貢獻在馬來西亞仍為人所感念。葉亞來因陷入吉隆坡內戰,內戰後於1864年建「先師四師公」廟,「先師」指的是葉亞來的上司,而「四師」則是其戰友,這間廟宇也成為當地相當有特色的客家信仰,是其他地方的客家聚落所沒有的,也因此當地有一條街即被稱為「葉亞來街」。

  馬來西亞客家另外著名的行業是珠寶及橡膠。油棕的開採與客家人移民息息相關,甚至成為馬來亞重要的經濟來源。早期開採是以竹竿綁鐮刀的方式進行,隨著機械化發展,工具也逐漸以機器替代。

      其中著名的客家人為李萊生,是馬來亞的橡膠大王,關於從事生意,李萊生認為客家人做生意靠的是「誠信」;而從事珠寶業的吳德芳,其母親則是以「窮不能窮教育」的方式沒有子女,從中看見客家人重視教育以及以「誠信」作為信仰的族群生活,創業的過程可見客家人對自身刻苦耐勞與勤儉的描述及讚揚。

      這些印象則令人思考不知是否與後來對客家的建構與想像有關?而馬來亞對客家群體的想像又是從何時開始?相較於新加坡的會館特色,馬來西亞是否也與此相同,或者又是以何種方式形塑群體的認同?

  影片後面介紹兩個客家城市,包括金寶以及怡保,同樣是在探討錫礦與客家的關係,我們也可見到錫礦的興衰歷程,如同客家文化在當地的消失、認同與再現。昔日的錫礦坑,在錫礦業沒落後成為上千個錫礦胡,作為養殖、旅遊、生態等用途,展現華人在開墾過程中的歷史。

      或許,丘思東所建的「錫礦博物館」,亦可視為客家的在地化,呈現出客家的遷徙歷史,不再只是外來者,而是與當地產業、城市發展密不可分,成為當地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海外華人中具獨特產業的客家群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緩慢聆聽自己

好多的壓力 想要讓它流動 不需快 而是慢   慢得能夠感受到心 慢得能夠聆聽自己 慢得能夠享受愛 在每個時刻與自己 在一起  - - - - - 我喜歡這樣的緩慢 而沒有壓力 我喜歡這樣的自在 能夠徜徉 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