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菊花與劍》:日本兒童教養之討論

  作者在本書第11、12章主要先是藉由日本人,特別是成人,在「修養」方面做分析,再以日本對於兒童的日常養育、教育進一步剖析日本人人格的形成。

         關於「修養」,作者認為日本人心中都有一把「生銹」的劍,「修養」是對自我所進行的一種「訓練」,可以擦拭掉「銹」,使這把劍展現銳利閃亮的一面,而日本人為了達成人生的目標,必須在生活中就注意「修養」的訓練與態度。

       但這種態度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所要傳達的是「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形塑。「禪宗」從中國傳至日本,卻在日本帶來風潮,影響所及,特別是在價值層面上,「無我」、「頓悟」的重要性,與「義理」、「人情」相關聯。

  對於作者的看法,有部分認同,「禪宗」所影響的以不僅僅是「書道」、「花道」、「武士道」等各領域,觀察這些領域背後的共通性是其所傳達出的「精神」,專注於修練、陶冶。有意思的是日本佛教並沒有如中國及印度對於「輪迴」的接受程度,轉而是對於「禪」的修練與追求甚至超越原先禪宗的起源地中國。

      當我們認為日本在吸收他人的文化時,固然將它所需要部分納入,但所接受、捨去的又是哪些?當中令人發想的是,如同宗教的傳入,在制度的影響層面發現日本並沒有直接全面承接中國的「科舉」制度。若單單只對表面發問,可能會陷入困境,無法理解其原因何在。但若進一步了解「科舉」原先的用意是為了能讓「階級流動」,而探討日本在民族性本身對於階級的重視程度就不難理解為何此制度沒有在日本實施。

        每一個事件的背後都應有其意涵,而意義又可與其他事件相關聯,這就是作者在對於日本一直探究其所展現出「文化」背後的意涵、精神,並推至民族性、人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作用。

  接著作者對於日本人來兒童教養也做了一番描述,對於此章節,較感興趣的是在教導「禮」以及對「男女培育」的不同方法上。而日本教育重視「入學式」、「結業式」的儀式,雖然文中作者沒提及此部分,這可能與時代變化有關,但對於「禮」的培育卻是同等重要。我們可以看見日本在養育子女上,對兒女的要求也有所謂男女的差別,重視倫理與人格培養通常是從小做起,這點對於觀察日本人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章節安排上,作者先對「修養」做討論,再來才是對「兒童學習」如何影響到日本人格的形塑分析。作者做此安排可謂從社會、大環境的探討,再從環境的影響深至個人,由大至小。但若對「兒童學習」方面,個人認為可進一步論述日本學校的教育是如何展現與施行,因為學校教育與家庭學習在某些性質上是較不同的,但同樣地都呈現日本民族的價值體系。

  從「兒童學習」的教育我們依然可以看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面對生活、傳承所依循各自的一套模式。從東西文化的對比中了解作者對日本兒童的養育有諸多好奇,以及作者所傳達文化背後的關聯性。日本人人格形塑的過程,從最根本探討才能對其有所參透,若單視表面「矛盾」可能就此產生,而「矛盾」的產生往往在於沒有進入那個文化體系看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