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南海舡人》緒論、第一章之心得

  在本書的緒論中,作者馬凌諾斯基先是對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方法、範圍做論述,特別是在進入當地傳統部落,對於「民族誌」的紀錄該如何著手以及與當地「土人」的相處。在民族誌方面,作者提及三個其認為重要的內容,即是「骨、血肉、精神」。

       作者認為田野調查重要的是「親身體驗」,若單純以文獻、資料只能勾勒出部族、文化的骨架,而沒有血肉是難以接近真實的樣貌。因此,面對「真實生活之不可測現象」,觀察實際的行為就格外重要;但是,許多事情及印象,要盡量在存有新鮮感時記下,否則一旦熟悉化就難以引起注意。

      另外,在與當地人相處、觀察時,必須進入當地人的思維看事情,才能感受情緒、舉止的變動,了解對方的心態。當中所提到的例子是,要避免以抽象的問題直接詢問對方,像是「你們要如何處理犯罪者?」,因為彼此對「犯罪」的定義不同,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抽象的用語更不見得能使當地人明瞭,與其以這種詢問方式,不如利用真實的案例來探討,才易進入所謂的文化脈絡。

  這讓人聯想到當我們在面對婚姻時,習慣性地進入「一夫一妻」的思維模式,對於「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多婚制,難以理解,甚至容易帶有偏見的想法去思考、評判,但「多婚制」其實也是依循著不同文化的生活習慣、環境、背景所發展出的制度。文化並沒有優劣之分,有的只是面對不同環境所形成的差異。

      為了瞭解另一文化,要進入對方的文化脈絡,以當地的觀點觀看當地的生活,才能明白行為舉止中的意涵。雖然記錄、照相在做田野調查時是很重要的步驟,但若無法與當地民眾自然相處,就如同以外人、觀光者的角度在看事情,眼中所見的行為更容易形成對刻板印象的加強,記錄下的東西就可能過於主觀。

      作者在緒論中的敘述有助於我們對田野調查、民族誌的概念有進一步的了解。不過,關於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詞語,例如「土人」、「蠻人」,個人覺得還是多少帶有文化偏見,這可能與當時的社會觀點與作者自身的背景有關,畢竟作者也是被其文化、制度所形塑,不可能完全客觀地看事情。

  接著作者對於「庫拉區」的各部族有所描述。有趣的是,即使這些部族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但各部族發展出的風俗、文化各有特色,不盡相同。有的是有食人的傳統,有的則是母系社會,甚至關於婦女的權勢及禁忌的規範。「庫拉交易」則是庫拉區另一特別的文化,有禮物交換的意涵存在,讓人想到漢人社會中互相送禮的習俗,似乎有些許相似之處。

      另外各部族中的差異也不禁使人對台灣原住民各族間的異同有所想像。雖然在文化歸類上各部落被歸為同一文化區塊(南島語族),但其實各自仍有各自的特別之處,風俗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不會因為處在相近的位置,文化上就完全相同,環境的差別會形塑出不同的風俗習慣,彼此之間則會在互動過程中相互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