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菊花與劍》:日本文化形成之原因

      「是什麼使日本成為日本人的國家?」,此疑問是潘乃德在《菊花與劍》一書中的所要探討的方向。潘乃德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析日本人,藉此了解日本人在戰爭中出現的行為,作者認為若要理解日本人的作戰方式,必須以「文化」層面去分析,並非只是單純的軍事問題。

        文化具有的「統合性」對作者來說是另一重要出發點,不論是經濟、政治、宗教、家庭組織等都有其相關性,但影響這些面向、行為的卻是日本人的思想及行為習慣。在這點看法上,我認為作者的論述確實有其道理。當我們在觀察一個民族的各種行為表現時,可能會針對個別行為做研究或發問,但若進一步發覺這些行為背後所存在的共同作用力,也就是人們的思考方式,思維、價值觀使不同行為間產生關聯,形塑文化。

  接著潘乃德進一步分析日本人的性格、價值觀,她提到了日人對「天皇」的效忠以及「各守本位」的意義。「天皇」在日本代表神聖性,與整體社會的重心,人們對天皇的忠心讓西方人感到驚訝,尤其是類似「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攻擊;這裡作者談到美國與日本軍人不同的是,美國開戰是被逼迫而戰,也就是所謂的「反擊」,但日本卻強調他們是為精神而戰,而「天皇」是一切精神的中心。行為本身並不是絕對,亦即若「天皇」下令停戰,日本則會立即停戰,日人所遵循的是「精神」,而非行為本身。精神的產生必須探討「各守本位」存在的意義。

  「各守本位」可從日本對階級制度的仰賴談起,日本從古代對階級的分層使社會對於「本位」非常重視,其中日語中複雜的「尊敬語」即為一例,不同輩分、階級在應對時的禮儀、稱呼都有一定的規範,並且是從小就必須學習的。另一面作者從「孝道」進行探討,而「孝道」也是令我較感意外之處。

        日本習取古代中國文化、制度,包括儒家的一套倫理,原以為日本在孝道方面的傳統與中國不相甚遠,但由於日本本身存在階級社會與中國不同,故在發展時形成與中國不同的模式。加上日本古代屬貴族社會,平民沒有擁有姓氏,因而並未像漢人社會對於宗族、祖先的追遠、崇敬來的深。反倒是日本對於家庭中兒女兄長的禮節、責任較為看重,也因此日本家庭中的長男被賦予相對大的責任。

        作者在此亦談到女人在日本社會的地位,尚未讀此書之前,即對日本、韓國存有「大男人主義」的既定印象,但這邊所提及日本女人的「守本位」,雖然有著各種規範、禮節,作者卻將之描述為具有一定的自由,甚至相較起中國的婦女自由度來得大,但有一部分的理由是為了能幫助未來的丈夫。在此作者提及中國婦女有纏足習俗較不自由,然而纏足是宋清朝代後才有,並非是整個古代中國即存在,纏足是否意味著 「不自由」?或許仍需回到當時代背景及探討原先意涵方能進一步論述。

  從階級、家庭成員到而後作者所論及的「將軍」、「大名」和「幕府」制度,作者有意將日本古代的階層制做分析,說明為何此制度會在日本形成。「天皇」與幕府、神道教間的關係為何,以及「天皇」是如何從原先的實權變成「有名無實」?「天皇」的神聖性與世襲性使日本並未出現如其他地區的朝代更迭,並在「尊王攘夷」後確立「天皇」的地位。

        日本對於「各守本位」的信賴從古代的階層制開始,形塑成一套對應的關係,沒想到這套關係竟影響到日本日後軍國主義的興起與二戰發展,或許日本軍事行動受到自身民族特性勝過來自於西方之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