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政治社會學:國家權力與社會運作

  誰掌握國家機器?國家機器如何運作?權力在多方角力中和國家機器的關係是什麼?當我們在探討過去乃至現代國家轉型,都不可避免論及「權力」與「統治」的問題。然而,關於「誰統治」總引起不同理論的爭執。

      各理論皆有其論點,對於描繪國家的權力結構可說從不同面向進行探討,基本上又可將這些理論主要分為「菁英主義」、「多元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國家中心主義」。藉由不同理論來討論台灣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的關係,或許能讓我們對政治社會學中的國家理論有進一步了解。


一、菁英主義

  「菁英主義」可分為早期菁英主義和現今菁英主義,原則上是將社會分為兩個階級。一個是統治階級,也就是少數掌握權力的菁英,代表了一定的利益團體,他們決定了國家的政策方向;另一則是被統治階級,指的是多數沒有權力的民眾。菁英主義認為權力的不公平分配在社會上是常態,原因來自於社會經濟制度的因素,也因此少數的精英在社會上卻掌握了主要的資源,政策的進行常偏向以菁英的價值觀為主,民意雖然可以藉由不同管道傳達,但在決策面仍是菁英占優勢。

      由於菁英主義認為是菁英決定了社會的走向,並且透過再生產的概念使其後代能持續在特有的圈子內具有影響力,故之後的學者主要將目光移向研究制度菁英。相較於早期的菁英主義,當代更重視菁英在社會的地位和作用,菁英的產生不僅只存在上層階級,也可能因後天的專業從下層產生,也就是社會領域之中,比如說社運領袖。

      此處看來統治菁英的基礎來自民間,但實際上有能力爭取非菁英選票的仍只有少數的非統治菁英,當非統治菁英藉由選票成為統治菁英的依舊是少數。若舉台灣的例子來看,在國會政治角力的場所,雖然有給予弱勢團體的保留名額,但總體來看卻仍無法動搖結構上的生態,沒有直接展現實質上的民意。菁英主義強調制度位置的重要,但對國家機器的運作及行動上沒有進一步研究,以及可能過於以主觀去說明統治者的個人作用,有偏向唯心論之慮。


二、多元主義

  相較於菁英主義強調的少數人統治,「多元主義」則認為,政治權力是分散於不同團體、階層,決策是由不同的利益團體所形成,而國家機器只是社會體系中的一環,並沒有特殊的制度地位。關於政治社會的發展,政府雖然是重要的權力領域,但不能單從政府結構去研究,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對於政治體制的影響。

      即使政府在權力上具有決定性,但所受到來自各方的影響更可能控制政府對政策的方向,故對多元主義來說,社會是多元的,權力是分散且不具累積性。這種分散性也出現在各種社會團體身上,由於彼此的利益不同,因此衝突不可避免發生,團體為了利益競爭可能會以遊說、選舉等方式來影響政策,而國家相對之下就較缺乏自主性。

      除了利益團體外,也不可忽視大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因此Dahl在晚期指出國家會尋求與自身利害關係相近的團體結盟,而去弱化反對勢力。在台灣的例子,例如在勞動薪資的政策上,政府須在資方與勞方中權衡,而最後做出有利自身的選擇。

      然而,關於多元主義對國家機器的論述,也招致挑戰。比方說多元主義忽略了結構性的限制,較少關注複雜的結構面,另外則利益團體並非皆有同等的競爭力,利益團體中也存在制度性偏差的問題,而多元主義則較沒有處理到制度層次的影響力。


三、國家中心主義

  而「國家中心主義」則反駁了多元主義與菁英主義忽略制度的影響,其認為國家機器是具有自主性的制度和組織。這種自主性使國家機器成為社會的行動者,影響著社會的運作,其中也包括形塑社會團體。

      然而,對於國家機器內的運作,國家中心論則認為並非一致性,而是有分工及利益的差別,因此國家機器的運作也未必有效率。除此之外,國家機器的運作能力與制度上的安排有密切關係,而政府官員的利益也不同於社會菁英的利益,社會菁英的利益較短期,國家機器則因為了政治社會改革,需有較長期的考量,否則國家機器就無法順利進行。

      雖然國家中心主義補述了多元主義與菁英主義對於制度論述的不足之處,但也由於國家中心論過度強調國家機器的自主性,而沒考慮到其他非國家機器的作用,例如階級和社會結構對國家機器運作的影響,以及社會團體和國家機器間的關係,使此理論在結構對國家機器的論述上,無法做出明確的回答。


四、馬克思主義

  相較於前面三個理論,多元主義注重於個人,菁英主義和國家中心論的基礎在制度,「馬克思主義」則是對資本主義體系做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下層決定了上層結構,下層結構在此指的像是經濟制度,而上層結構則包含了政治制度及意識形態等。

      在馬克斯主義當中,又可分為「工具論」及「結構論」。「工具論」是以階級邏輯來看國家理論,認為國家並不是一個中立的機構,而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是資產階級用來擴大自己利益進而剝削他人的工具。資產階級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基礎,可能以利益團體或私人企業向政府進行施壓,影響政府決策。

     「結構主義」則視國家為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產物。國家並非為資產階級的工具,而是為了實現資本主義的價值,比方說資本累積,用來維繫資本主義的生存,因而國家機器更具自主性。舉個例子,例如國家制定的勞工政策,看似有利勞方,但長遠來看仍是有利於對資本家,但國家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完全被資產階級控制,因此說享有一定的自主性。

    「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困境包括國家對於勞方與資方,無法同時達到兩全其美的政策,而資本主義利用累積資本來開發新市場,但實際上有多少市場可供開發?若無法同時兼顧勞方與資方的需求,往往到後來在政策的制定上引起一方的不滿,容易形成失業等惡性循環。以台灣為例,適時提高基本薪資以保障勞方,維護資本的運作,避免勞資雙方的關係惡化,此為以馬克思結構主義的看法。


五、結論

  四個理論都有各自對於國家機器運作的觀點,各是從不同角度來進行分析。多元主義認為國家機器的運作是受到社會的影響;而菁英主義則關注少數人如何統治著社會;國家中心主義強調國家機器的自主性如何形塑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則對階級、體系與國家機器的關係做一定程度的分析。

      這些理論對於國家機器的發展皆有其重要性,國家機器的發展與轉變也是在各方的角力及權力的對抗下相互的影響,慢慢形塑現今所見到的國家機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