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與「初步蘭島」

  馬凌諾斯基身為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最大的貢獻在於其對現代田野研究的工作方法,以及民族誌的書寫,因此又被稱為「民族誌之父」。馬諾斯基於新幾內亞從事田野調查,將觀察到的事件記錄成系統化的資料。對於民族誌的紀載提出一套做法,認為要了解土著就必須進入當地,與其共同生活,並認識他們對世界的想像,也是第一位以文化理論取代先前演化論觀點的學者。

  馬諾斯基強調文化與個體間的關係,認為文化的存在是為滿足個體的需求,在初步蘭島上做的田野,從貿易圈、風俗、神話、約束等等方面的關聯性,但馬諾斯基卻未對文化做完整的說明。

  說到馬諾斯基的著作,不得不提《南海舡人》一書,此書是其在新幾內亞田野研究重要的著作。在本書的緒論中,作者先是對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方法、範圍做一個論述,特別是在進入當地傳統部落,對於「民族誌」的紀錄該如何著手以及與當地「土人」的相處。在民族誌方面,作者提及三個其認為重要的內容,即是「骨、血肉、精神」。

   作者認為田野調查重要的是「親身體驗」,若單純以文獻、資料只能勾勒出部族、文化的骨架,而沒有血肉是難以接近真實的樣貌。因此,面對「真實生活之不可測現象」,觀察實際的行為就格外重要;但是,許多事情及印象,要盡量在存有新鮮感時記下,否則一旦熟悉化就難以引起注意。

  另外,在與當地人相處、觀察時,必須進入當地人的思維看事情,才能感受情緒、舉止的變動,了解對方的心態。當中所提到的例子是,要避免以抽象的問題直接詢問對方,像是「你們要如何處理犯罪者?」,因為彼此對「犯罪」的定義不同,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抽象的用語更不見得能使當地人明瞭,與其以這種詢問方式,不如利用真實的案例來探討,才易進入所謂的文化脈絡。

  這讓人聯想到當我們在面對婚姻時,習慣性地進入「一夫一妻」的思維模式,對於「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多婚制,難以理解,甚至容易帶有偏見的想法去思考、評判,但「多婚制」其實也是依循著不同文化的生活習慣、環境、背景所發展出的制度。文化並沒有優劣之分,有的只是面對不同環境所形成的差異。為了了解另一文化,要進入對方的文化脈絡,以當地的觀點看當地的生活,才能明白行為舉止中的意涵。雖然記錄、照相在做田野調查時是很重要的步驟,但若無法與當地民眾自然相處,就如同以外人、觀光者的角度在看事情,眼中所見的行為更容易形成對刻板印象的加強,記錄下的東西就可能過於主觀。

  作者在緒論中的敘述有助於我們對田野調查、民族誌的概念有進一步的了解。不過,關於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詞語,例如「土人」、「蠻人」,個人覺得還是多少帶有文化偏見,這可能與當時的社會觀點與作者自身的背景有關,畢竟作者也是被其文化、制度所形塑,不可能完全客觀地看事情。

  接著作者對於「庫拉區」的各部族有所描述。有趣的是,即使這些部族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但各部族發展出的風俗、文化各有特色,不盡相同。有的是有食人的傳統,有的則是母系社會,甚至關於婦女的權勢及禁忌的規範。「庫拉交易」則是庫拉區另一特別的文化,有禮物交換的意涵存在,讓人想到漢人社會中互相送禮的習俗,似乎有些許相似之處。

  另外各部族中的差異也不禁使人對台灣原住民各族之間的差異有所想像,雖然在文化歸類上各部落被歸類成同一文化區塊,但其實各自仍有各自的特別處,風俗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不會因為處在相近的位置在文化上就會完全相同,環境的差異還是可能塑造不同的風俗習慣,只是彼此仍會互動、影響。

  除此之外,作者從各方面對初步蘭島的土著做觀察、描述,包括其文化、制度、人民性格等,並藉由與其他島上的部落做比較,來觀看「庫拉區」內部的異同。是什麼影響著初步蘭島的土著?對他們來說什麼又是重要的?

  作者形容初步蘭島的土著在外貌上具有多樣性,個性比起其他部族更為自由、隨和,在制度上有等級、社會的分化,形成所謂「酋長制」。酋長在初步蘭的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更是部落權威的核心,通常會以姻親的方式來維持其財富及地位。各部落的酋長間又有等級制的差別,有的酋長出身較高即擁有較高的地位,有的權威甚至會超越自身村落,形成所謂「進貢」,而人民則須對酋長表示尊敬。酋長是制度的核心,從此核心則可連至其他層面。

  其中,「圖騰制」與「酋長制」在部落中同樣具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圖騰所代表的是「氏族」,初步蘭島又分為四個不同的氏族,而氏族下又分為「亞氏族」,氏族所形成的連帶感具有團結的功用,有點類似漢人社會的宗族。「圖騰制」將人群做分類,不同於以部落做區分的群體,因為它超越了政治和區域,這種分類制度在作者的觀察中是初步蘭島特有的文化,彷彿是一個大家族。

說到家族,初步蘭島是屬於母系社會,和其他島上的部落類似,也因為是母系社會,初步蘭島的女性有較高的自主性及地位,特別的是對「性」方面的放縱以及財產的繼承是由舅傳甥,而非父傳子。對母系社會的描述讓人聯想到原先居住在台灣西半部的平埔族社會,雖然同樣是母系社會,但制度的規範內涵卻不盡相同。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一個社會是如何形成母系與父系制度的分別?是否有一定的發展模式可循?

  而影響這幾個制度層的則是「巫術」,巫術所觸及的範圍極廣,從經濟活動、感情、技藝、戰爭等等皆有關連。巫術在庫拉區不同的部落間皆有,只是內容與法術、效力的差別。對初步蘭島上的土著來說,巫術又有正負面之分,在農耕前需要以巫術來進行祭儀,許多事情也需透過巫術來獲得解釋,但土著所懼怕的則是帶有危害人的黑巫術。

  從巫術施行的影響力來看,就如同自然的領袖,對於巫術的相信與恐懼呈現人性與自然間的依存,在其他原始部落或社會也可發現此一現象,人常藉由自然神祕不可測的力量來達成對萬物的解釋,並發展出一套儀式、規範,包含巫術及參與祭祀的人員,形成所謂「宗教」。巫術不僅在初步蘭島有重要的作用力,連酋長也須借助巫術的幫助行事。但光從巫術的規定,也看出初步蘭島民的價值觀,例如能傳授、行使黑巫術的是男性,而學會後施行的對象卻是用在母親、姊妹身上,此意涵可進一步探討是否與母系社會有關,進行這個步驟的用意又是什麼?其他巫師種類雖然也有女巫,但巫術效力卻與黑巫術不同。

  作為庫拉區的一環,初步蘭島與其他島上的部落雖屬同種文化,但內部仍有差異性,雖然作者並沒有特別去比較之中的差別,但作者筆下初步蘭島土著所展現出的文化確有其獨特性。若將相似中的相異用於觀察其他社會,或許也能得到有趣的發現。

  馬諾斯基開啟了之後田野研究的模式,從參與當地、儀式、傳說、族譜到建立友誼,並發展出較為完整的文化相對論,讓人思考文化中的主客關係,並非一味以自身文化套入對方的文化中,而是藉由了解、認識去理解其他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可說馬諾斯基對歐洲最重要的貢獻即是使歐洲人的演化論、種族中心論進行重新思索及洗牌,影響之後的人類學界發展。

 

參考資料:

Adam Kuper1988,《英國社會人類學-從馬凌諾斯基到今天》。聯經出版。

杰里‧D.穆爾,2009,《人類學家的文化見解》。商務印書館。

馬林諾斯基,1995,《南海舡人》。遠流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