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族群衝突三大謬誤:討論緬甸與斯里蘭卡的族群衝突

*何謂族群衝突三大謬誤?(請參考J. Bowen的「族群衝突起源的迷思」一文)透過這三大謬誤的觀點,請解構地球圖輯隊的網頁「為什麼佛教徒要攻擊其他宗教」。此網頁利用BBC對於緬甸與斯里蘭卡之族群衝突的研究而導出多點分析與看似中立的報導。

透過三大謬誤的應用,請指出有哪些描述分別犯了這三大族群衝突謬誤?請至少找出五個以上的迷思,並提出可以取代的報導觀點。https://dq.yam.com/post/996


  族群的三大謬誤,其一為認為「族群身分是固定不變的」,並且會導致族群間衝突及仇恨。舉個例來說,盧安達裡的圖西族與胡圖族,被主流媒體描述為長期以來彼此就存在族群衝突,然而衝突的背後卻忽略殖民時期殖民者在此偏袒圖西族有關。因長期偏袒圖西族,歧視胡圖族,使得胡圖族產生對圖西族的不滿,因而產生族群邊界與衝突的發生。

  其二,是認為「族群身分會使得人們去傷害與之不同的他人」,然而實際上卻可能是由於掌權者所使用的政策手段加深了、強化仇恨。在盧安達大屠殺中,國家就利用了廣播強化對圖西族的不滿與偏見,使彼此衝突加劇。

  其三,是認為「族群的多樣性不可避免會帶來衝突的發生」。這裡的例子提到像是在印尼,雖然族群非常多樣,然而族群間的衝突卻不見得會比面對政治壓迫所產生的衝突來的大,反而是政治上的因素使社會間衝突不斷。又例如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其實族群上兩者內部的差異反而不大,是歷史、經濟、宗教等社會因素加深了對立。

  在「為什麼佛教徒要攻擊其他宗教?」的報導中,首先,「伊斯蘭教徒們是相對少數,而且他們還是相當平和的一群人。但為何還是「常常出現佛教徒攻擊伊斯蘭教徒的新聞?」以及「越來越多佛教信眾認為,佛教信仰在國家認同感上扮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因為如此,其他小眾、相對少數族群的獨立就像是眼中沙、掌中刺般地令人不悅。」的敘述中可發現似乎隱喻著族群的多樣與衝突有著絕對的關係,並認為是由於宗教、族群上身分的不同使得彼此開始攻擊對方。然而這過於將衝突單純視為身分上的差異,忽略在經濟、歷史、政治上的因素,差異的背後必然有許多面向的作用,應先將這些因素釐清而非貿然地將衝突簡單化成宗教差異。

  再者,提到伊斯蘭的「清真認證」飲食傳統,認為飲食的差異是造衝突的主因。也隱藏著身分、習慣上的差異使衝突發生,但或許可再進一步針對為何是「飲食」?飲食影響了什麼方面的生活,像是居住空間、經濟甚至是國家制度的限制,不應將「飲食差異」簡單化為衝突原因,背後所涉及的層面皆未提及。第三,緬甸境內的「密鐵拉」金飾店佛回衝突,雖提及背後經濟蕭條所引起的不安,但結果卻又簡單化成佛教徒對少數族群的穆斯林,而沒說明經濟蕭條如何引起人民的焦慮,宗教反是其次,經濟因素才是衝突的主因。

  第四提到從基督教的十字軍、伊斯蘭教軍事組織是追求愛好和平因此對他者產生攻擊,以及佛教徒在歷史上就曾對其他國家展開殺戮,甚至提到緬甸、日本的例子。彷彿在暗示族群的衝突是由於身分上的差異,而身分是固定不變的;然而,佛教與伊斯蘭其實是在不同時期傳入,並非信徒永遠不變,在不同時期衝突的因素也不同,但報導似乎將這些連結成各地的衝突受到宗教深遠的影響,宗教背後歷史、社會層面的差異性皆未提及。

  最後,將國家統一與宗教的統一視為關聯,當地人認為國家的統一必須因宗教上也統一才能達成,因此將非此宗教的人民視為國家分裂的對象。然而,國家手段的作用,政治上的操作、外國勢力的影響皆被忽略。像是「番紅花革命」,背後的國家政策、政治操作才是衝突的主因,卻又一次被簡單化為「宗教差異」。在報導時,應對於事件背後的層面多方了解,而非將之簡單化、歸結於表面差異,差異的背後必然有其他更深層的衝突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真正地活著

感受著悲傷,也感受著快樂,似乎總在這兩種情緒中來回擺盪。 以為追尋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快樂,可是快樂如此短暫,又再度把你打回原地,去面對內心的自己。 直到放下了追尋,放下了堅持,放下了頭腦裡的思緒,不得不回到內心,去看見心底的感受。 或許這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能真正回到內心,從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