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觀影心得:印尼客家

  印尼客家是海外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估計有八百萬客家人。客家的移民傳說從南宋文天祥時在梅州招募義軍,兵敗被俘漂流至此,有十幾位青年到印尼定居開始。但客家人開始大規模移民卻是在19世紀末,因契約華工身分被賣到印尼,從事採礦業。

        在坤甸,也就是西加里曼丹,當時羅芳伯從廣東梅縣石扇堡到此開採礦產,並設立「蘭芳公司」,由於組織具有完整制度,包括收稅、發行貨幣、賞罰制以及用選舉方式產生總理,因此被後人稱為「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維持一百多年,後因荷蘭殖民進入,因利益發生衝突,「蘭芳共和國」被滅亡,倖存者逃至蘇門答臘。後人為感念羅芳伯對地方貢獻,建廟奉祀,將其稱為「大伯公」。  

  對海外客家社群而言,羅芳伯所成立的「蘭芳共和國」意義在於其說明華人不再只是附屬於他人之下、被他人統治,客家人也能有自己的「國家」,甚至是具有「民主」、「共和」的體制。雖然對於蘭芳公司是否能被視為是「國家」,有著不同聲音,但為何當地人要如此敬重羅芳伯?並深信其所建立的是「共和國」?這背後的意涵更值得去探討。

  印尼的客家由於經歷印尼排華運動,有將近三十年被禁止使用華文。因而華文在印尼有斷層的危機,使這一兩代的客家人幾乎已經無法聽說讀寫中文,卻也因為如此,客家話相對被保存的較好。在印尼山口洋市,客家人佔多數的地方,在街上可用客語溝通,山口洋市也與台灣的楊梅多有交流,許多此地的女性嫁至台灣,因兩地皆為客家人居多,文化上較為相近。

  對於印尼客家的描述,我們依然可見到中國與台灣在採訪、製作節目上的不同,中國總習慣性將之連結原鄉的記憶與認同,較少著墨在當地客家與當地其他社群的互動,並將客家趨於美好的想像;而台灣則針對文化的流失、歷史經過與歷史記憶有較多描繪,也能看到較多與在地的互動,甚至描述在地化對客家移民的影響。

      海外客家究竟在時代的變遷下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逐漸形塑今日的認同?而這認同又在不同世代間產生改變?對於客家議題,印尼究竟會往何處發展是個人較感興趣之處,是否會使客家文化彰顯,抑或隱沒在主流中?或許值得再深入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念著

        前一陣子感到背部的痠痛和緊繃,翻來覆去很難入睡,起身播放幾首輕柔的音樂來聽,在柔和的旋律中,緊繃鬆軟了一些。         當肌肉很緊繃或是痠痛時,其實都是有些深層的傷痛卡住了。在音樂的伴隨下,我感到內心深處悲傷和難過的情緒湧出。         原來是很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