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東南亞高地部落:不被統治的藝術

*根據不被統治的藝術一書,「部落」為何是一種「國家效應」?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

  不被統治的藝術一書認為東南亞、中國、印度邊境的高地地區存在一群人,是為逃離低地帝國統治而來到高地生活,他們並非被低地文明、國家排擠、遺棄;相對的,是他們主動選擇居住在高地,是具有能動性、意識的選擇。

       因此,「高地部落」被視為是「國家效應」,高地的文化、社會、生活是為了「逃離國家的控制」而形成,包含游耕社會、平權、處於邊緣區域,是為阻止國家擴張、侵略的結果。不被統治的藝術強調高地部落區域內部具有的異質性和多元性,由於地理位處高地,因此可以快速逃離統治者的控制,又因其複雜的程度使得不容易被統治者掌握,也不易受到大帝國侵略同化。

  除此之外,認為高地部落不使用文字,只利用口傳歷史和游耕的方式都是一種對於無政府抗衡的政治選擇,刻意將自我邊緣蠻夷化,較不易被收邊、治理,如此才能保有自身文化不致消失。為反對國家的控制,逃離形成高地部落,這是不被統治的藝術一書視「部落」為「國家效應」的說法。

  然此一論點卻遭致是否帶有「高貴野蠻人」的批評,雖說人民確實具有能動性與自身考量,但此書卻過度強調平權社會的結構而忽略部落間的衝突與差異,以及性別、族群的階層問題;再者,作者也忽視歷史方面的資訊,高地之所以長期與低地對抗,其實仍存在經濟、階級的利益衝突,特別是關於貿易關係。

      部落的構成甚至與不斷的婚姻、貿易有相當大的關聯,卻較少被作者所提及。作者似乎在想像非西方的世界時,過度將其自然化、原始化,認為高地部落的形成是人群自身的意識使然,但這卻可能落入「高貴野蠻人」的想像,忽略到歷史、部落內部的差異及經濟勞力等因素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真正地活著

感受著悲傷,也感受著快樂,似乎總在這兩種情緒中來回擺盪。 以為追尋想要的東西,能使自己快樂,可是快樂如此短暫,又再度把你打回原地,去面對內心的自己。 直到放下了追尋,放下了堅持,放下了頭腦裡的思緒,不得不回到內心,去看見心底的感受。 或許這是上天的旨意,希望能真正回到內心,從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