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多元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多元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宇宙與性別的多樣性

        每個星球都有各自的樣貌,構成了宇宙的多樣性;就像是每個人、每個國家,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因而形成多元的群體社會。

        我們所處的地球,雖然只是眾多星系中的一顆行星,但地球所擁有的多樣性卻異常的豐富。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因此地球存在各種的民族、族群、語言、宗教和文化,相對的,衝突也就相當的多。

        差異帶來多元,卻也容易造成誤解和衝突。今天你和我不同,我可以試著去理解、認識你,但也可能以「非我族類」的心態,去排斥與攻擊他人。

        這當中的差別,來自於我們觀看的視角,是從單一的角度切入,一切從「我」出發,還是能看見「我」之外的觀點。

        國家、宗教間的衝突更是如此。有意思的是,人們所認為的宗教和教義,其實都是「人」所建構出來,而不是神原來的意思。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宇宙樣貌:生命的多元形態

        宇宙中存在不同的維度,不同的維度之間又有各種星系及星球,每顆星球擁有各自的體制(法律)、文化及生態。星球與星球之間連結成星系,形成星系的運作方式,再擴展成更廣大的星系群及超星系群。

        這就像是地球的國家與國家間有邦交關係,再大一點則有國際組織及區域間的聯盟,好比亞太經合組織、歐洲聯盟等,作為跨區域的交流方式,進而構成整體地球的人類社會樣貌。

        宇宙其實就是地球的放大版,而地球的運作形式和樣貌,也大多來自宇宙。包括物種基因、生物形態、政府組織架構等等,因為來自不同維度的靈魂,帶著各種思維與經驗,共同在地球投生體驗,共創這顆星球的多元性。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視角的差異

        雖然平常很忙碌,忙到覺得有點累,但突然想到有趣的事還是想記錄一下。

       有時候我們看待事情,是會有視角的差異性,比如說創造地球這顆星球的靈魂-蓋婭,若以地球的時間來看,蓋婭的年齡就超過了46億歲。因為能創造地球,代表蓋婭的年齡就超過了地球。

        而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宇宙,目前是一百多億歲(以地球時間)。但除了這個宇宙,也有其他的宇宙存在,整體宇宙仍在不斷地擴展中。

        對蓋婭來說,人類就如同孩子,在這顆星球上學習與體驗著人生。

        從我的視角來感受,蓋婭就像是一位姊姊(因為蓋婭能量偏陰性),但是若轉換成我本靈的視角,蓋婭則變成了一位妹妹的模樣(本靈的年齡又相對年長)。

        但對於一位更為陰性的靈魂,蓋婭也許就變成了哥哥或弟弟(要看靈魂的陰陽屬性、年齡及資歷去判斷)。

        視角就是這麼有趣,有的只是相對而非絕對。只是因為人類有物質肉身,能量的變化比較是存在於內在,無法像靈魂或其他星球的群體可以自由的轉換外在樣貌。

        雖然靈魂是永恆不滅的,但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長,靈魂也會有資深與年輕之分,資歷只是差異,而非好壞高低。宇宙不存在這種分別,有的即是生命與意識的體驗。

        但不管靈魂年齡有多大,因為靈魂是能量體,還是可以把自己轉譯成年輕的模樣~永保青春孩子的純真XD

(不過還是要看每個靈魂的性格、習慣和喜好)

       然後,像是更新般,再次投入好好地體會生命旅程,既擴展又聚合於心,感受著心中最初的那份愛。

心靈繪畫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愛,無關乎性別

雖然地球是個二元化的星球,人們的價值觀也常常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成了二元的思考方式,好比只有對與錯、好與壞、是與非的選擇。

然而,真實的生命卻並非如此。生命的樣貌是多元且彩色的,是充滿活力且變動的,並不是定型無法改變的,也不是二元的對立分法所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喜歡與愛這件事亦是如此,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有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同性戀的議題,願意接納不同性向與性別的可能性。
但同時,仍有許多恐懼和焦慮存在人們的內心。那些恐懼往往來自於舊有的信念與認知,因為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社會化與教育的影響,吸收了社會的價值觀。但過往的社會價值觀卻是相對限縮且二元的,也難以接納更多的可能性及多元樣貌。
想法與價值觀,決定了人們如何去看待一件事,以及如何去感受事情的發展。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生命書寫:族群與文化的體驗

        最近工作內容都會碰到一些關於族群與文化的討論,突然想起人生中有趣的經歷,藉此記錄下來。

        成長過程中,內心對各種文化很感興趣,喜歡與不同文化互動和交流,不只是單一的群體,因為群體間的「差異」可以產生許多有趣和多元性。

        今生的生命經歷,也是跨越了不同的文化體驗。因為從小住在外婆家,外婆是台中東勢的客家人,小時候習慣聽著外婆說客語。我的外公則是來自江西的外省軍人,17歲時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外婆需要學習華語才能和外公溝通。後來外公學會了客語,但可惜的是外公在我出生那年就過世,沒能來得及見到面。

        而我的父親是來自台中沙鹿的閩南人,最熟悉的母語是台語,最愛唱台語歌;我的母親則是聽著校園民歌成長的一代,校園民歌就是她的青春回憶。我因為國中時期處於人生低潮,跟著媽媽聽音樂,所以意外的伴隨我青春期的歌曲也是校園民歌。那時覺得人生很滄桑,校園民歌彷彿能夠唱進我的心裡。

        我的阿太(外曾祖母,客語的曾祖父母),具有泰雅族血緣,因為從小被客家人領養,加上那個年代人們對原住民有著歧視,所以從不認為自己是原住民。記得大學時期,因為課堂要書寫家鄉與家族的故事,因緣際會開始整理外婆家族的族譜和聽外婆說故事,才發現那一代的人們有著非常複雜的關係。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小說推薦:娥蘇拉·勒瑰恩

      推薦一位作者的小說,這是美國的科幻作家:娥蘇拉·勒瑰恩,有著人類學與文學的背景,主要在撰寫科幻題材,探討關於社會制度、性別、文化、族群等等議題。

      但最有趣的是,這些書中所提及宇宙各個星球的故事其實正是作者本人靈魂將經歷過的星際旅程結合人類文化呈現出來。將靈魂的體悟與智慧藉由靈感書寫分享給世人,所以才會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只是場景不是發生在地球,所以我們才會認為是想像或科幻。

      很多我們以為天馬行空的想法,其實有些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藉著靈感流露出來,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以及要如何去解讀潛意識的資訊?

      解讀潛意識訊息是可以學習的,也是人的本能,只是當我們的頭腦思緒和控制過多,就容易忽略內心的感受。而靈感是很細緻的能量,只有當我們的心安靜下來,才有機會感受到靈感的流動。

      因為心靈就像是一個宇宙,也如同龐大的資料庫,儲藏著許多靈魂所經歷過的事情,包括星際旅程、地球的累世感受,而這些都屬於靈魂的生命故事,彷彿一頁頁篇章,編織成生命的網絡。

      內在宇宙和外在的宇宙是相連的,所以當我們願意往內認識自己的心靈,就能理解世界的運作和他人的關係互動,因為內在與外在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若想了解其他星球的文化樣貌,可以閱讀這位作者的小說,像是《黑暗的左手》、《世界誕生之日:諸物語》等等。

      裡頭提到的格森星人,屬於無性徵的特質,是擁有陰陽(雌雄)同體的生命體,可以自由轉化成男性或女性;而阿納雷斯人則具有同性和雙性戀特質,並且職業是不會受到性別的限制。

      這也像我們體內都擁有陰與陽的能量狀態,只是程度的多寡差異,而且陰陽能量是會變動的,只是人類無法像格森星人直接改變外在的生理特徵,因為地球是再更為物質化的星球。

      作者擁有對愛的包容與胸襟,將對萬物的愛融進小說當中。思想則受到老子道家和佛教的影響,喜歡以陰陽平衡與生命循環的概念來創作,試圖打破人類既有的社會框架,從二元對立到多元存在,用不同的視角詮釋多元性別、社會制度、文化衝突、政治角力、自然生態等等議題。

      試著跳脫既有的框架,就能看見更為廣大的世界,舊有的社會價值觀也因而無法再束縛人們的心靈。

      藉由看見不同的觀點,使得意識擴展,心靈也就跟著自由起來。曾經被困住的信念和痛苦,隨著想法鬆綁後獲得釋放。若我們能不再在意社會與他人的眼光,成為真實的自己,內在就能感到自在與喜悅,活出全然愛的本質。


心靈繪畫

世界誕生之日:諸物語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內在的陰陽與愛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存在陰性與陽性的能量,就如同榮格所說的內在女人與內在男人,差別只是在於陰性與陽性能量的比例多寡。

        雖然我們的靈魂本身是中性的,在能量上也有偏向陰性與陽性的差異,但陰與陽並非固定不動,而是充滿變化,隨著所身處的情境、體驗與遇到的人事物產生轉變,因此能量上是相對性而不是絕對性的存在。

        人們在地球的累世不會只投生為一種性別,有時是當男性,有時體驗當女性。當我們投生在人類身體,就會受到生物性的影響,所以若累世比較常當男性,就會累積比較多的陽性能量;較常選擇當女性,則累積比較多的陰性能量,這些能量也會影響到靈魂本體的陰陽屬性。

        因為宇宙的運作是動態且平衡的,所以靈魂們本身也渴望平衡自身能量。若好幾世都當男性,陽性能量過多,靈魂會再轉而投生成女性,學習陰性的能量為使陰陽平衡,因為平衡的狀態內在比較舒服,就如同宇宙的和諧運行。

        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吸引,其實來自於內在的陰與陽特質,而不是外在的性別。人們以為是,原因只是那是人類社會長期建構起來的價值觀,讓我們以為是如此。在能量的運作來看,實際是每個人內在的陰陽能量在彼此互動,因為能量上自然會渴望平衡,所以投射在外在的樣貌上,讓人們以為是生理性別相吸。

        至於性別的樣貌,目前地球的男女也是在人類社會建構出的二元分法,因為物質化社會傾向以生理狀態去區分,忽略性別特質的多元性。陰與陽的特質比例比較像是彩虹光譜,並且是變動性的存在,無法直接用一條線劃開。

        比如在地球的某些傳統部落,就將人們分為五種性別,而在其他的星球上,也存在許多性別的樣貌和多樣性。當我們能逐漸跳脫人類社會的框架,比較不會被社會價值觀困住,用這樣的標準去看待自己或他人,產生衝突與傷害,反而能夠有較多的柔軟與廣闊性,去接納整體社會的多元呈現。

        隨著地球的社會價值觀逐漸鬆解,多元性的樣貌也會慢慢獲得接受,這些樣貌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原本就存在,只是能夠被看見不再需要隱藏或壓抑。

        例如異性戀是社會主流,但喜愛本身本就不是外在性別的吸引,因此同性、跨性相愛也能夠呈現出來。而喜愛即是內在的能量相吸,所以或許有一天,地球不再需要用外在去看待人們的存在,能夠真正看見一個人存在的本質,不是用外貌去區分人群,這就是理解到愛的本質了。

        社會價值觀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轉化,因為人類基因裡的性格存在慣性,容易不斷地重複與複製同樣的模式,若沒有大量且長期的新思維與能量加入,很難輕易翻轉舊有的認知。

        就像以前蓄養奴隸被認為是「正常的事」,但那是人類在被外星族群殖民與實驗時,把「服從權威」的信念植入在人類的基因當中,所以許多靈魂才會不斷地來到地球幫忙,藉由一代又一代投生成人類加入新的能量與思維,去鬆解限縮的信念,重塑人類的基因與擴展意識,帶給地球新的可能。

        而不管是喜歡異性還是同性,喜愛本身並不是來自於外在,但也因為人類長期深層信念的建構要鬆解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有許多的靈魂願意安排同性之愛這樣的體驗,嘗試去協助鬆開社會的價值觀,因為靈魂們知道愛是超越外在的限制。

        這個過程會產生許多內在的痛苦、衝撞甚至傷害,也只有勇敢無畏的靈魂們願意做這樣的安排。因為這需要擁有很多對群體和社會的愛,才有勇氣做這樣的人生規劃,進而協助人類社會擴展對愛的認知,恢復整體社會對愛的接納與完整。

        慢慢的,當我們能夠透過靈魂或宇宙的視角去看待事情,那麼很多曾經困住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也能獲得釋放。

        許多相遇都是靈魂間說好的合作與互助,也許在人生路上體驗的我們無法看清楚前方道路的樣貌,但回頭一望,將那些走過的步履連結起來,能夠去發現當時為什麼這樣安排呀?原來是為了讓我們學習到何謂愛,以及認識內在自我。

        那麼內心的痛苦與傷痛,也會在我們逐漸接納自己,看見內在的本質後獲得療癒,轉化為愛,而那就是找回我們內在原本的樣貌了。生命本身的存在即是愛,也是靈魂間以及人們之間最美的連結。


心靈繪畫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台灣在地球存在的意義

        每個區域、國家、土地在地球都有各自存在的意義,那麼我們所身處的台灣呢?在地球的規劃中又具有什麼樣的存在意涵?

        台灣在地球是個相對幸運的土地,因為土地較為年輕,累積的業力較輕盈,這裡能量流動快速,加上有許多颱風、地震等天氣變化來協助環境中的負能量代謝,讓環境中的壓力得以適度釋放。

        氣候災害的發生是地球母親用來代謝土地環境負能量的方式,目的在於促使環境能量得以流動平衡,避免地球母親與生靈過度被業力和負能量的壓力造成傷痛。

        地球就如同一個有機體,所有的生靈都具有情感和感受,同時也會受到環境中的壓力影響,和人類一樣都需要適時地釋放能量與情緒壓力。

        其實能誕生在台灣的每個人都很不容易,因為台灣這塊土地靈氣十足,許多靈魂們都想投胎在這塊土地上。比起其他地方靈魂需要投資比較多資源,甚至還要排隊才能投胎在這呢。

      在靈界中,許多龍族也喜歡盤據在台灣的山區補充能量。龍族是幫助地球母親創造各種天氣與氣候變化的族群,任務在於協助環境能量的平衡。龍族平時住在另一個維度空間,身體為長條狀的能量體,包括地球常見的天氣變化如:颱風、閃電、下雨、彩虹都是由龍族來推動產生。

        在現今這個時代,台灣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有其被賦予的重要意義與任務。台灣被地球規劃作為亞洲燈塔,因為土地業力相對沒有周遭國家來得沉重,因此得以藉由社會運動、公民集體意識協助去翻轉舊時代的思維與價值觀,例如許多社會運動與法案的突破(同性婚姻)。

        雖然在推動的過程不免會帶來群體的摩擦與衝撞,但能量流動快速代表整體意識轉化加速,較能推動社會變革與前進,並帶動亞洲周遭的區域能量轉動。

        也可以說台灣是地球意識規劃帶動東方能量流動的樞紐地帶,這裡土地靈氣和能量都相對充沛,所以各種社會新思維、宗教、新時代心靈也才會在這塊土地上蓬勃發展。

        也是接下來地球要進入下一個時代很重要的中心,正負能量與新舊能量交錯作用,看似多元混亂卻得以使社會不斷蛻變再生,協助推動周圍國家、土地、區域的能量運轉,將多元、能動性、富有彈性變化的思維擴展出去。

        因此,身在地球與這塊土地的每一天,好好珍惜生活裡的每一刻以及呵護大地所賦予人類的環境和資源,就是我們能回饋給這顆星球的祝福。

        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生活上的挑戰與困難,但同時我們也能為自己和身旁的人們帶來愛與善的連結,藉由良善的心意,回歸心中的美好,再將這份愛分享給這個世界與這顆美麗的星球。


心靈繪畫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東南亞高地部落:不被統治的藝術

*根據不被統治的藝術一書,「部落」為何是一種「國家效應」?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

  不被統治的藝術一書認為東南亞、中國、印度邊境的高地地區存在一群人,是為逃離低地帝國統治而來到高地生活,他們並非被低地文明、國家排擠、遺棄;相對的,是他們主動選擇居住在高地,是具有能動性、意識的選擇。

       因此,「高地部落」被視為是「國家效應」,高地的文化、社會、生活是為了「逃離國家的控制」而形成,包含游耕社會、平權、處於邊緣區域,是為阻止國家擴張、侵略的結果。不被統治的藝術強調高地部落區域內部具有的異質性和多元性,由於地理位處高地,因此可以快速逃離統治者的控制,又因其複雜的程度使得不容易被統治者掌握,也不易受到大帝國侵略同化。

  除此之外,認為高地部落不使用文字,只利用口傳歷史和游耕的方式都是一種對於無政府抗衡的政治選擇,刻意將自我邊緣蠻夷化,較不易被收邊、治理,如此才能保有自身文化不致消失。為反對國家的控制,逃離形成高地部落,這是不被統治的藝術一書視「部落」為「國家效應」的說法。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東南亞政治:神王中心主義 vs 家族統治

*東南亞區域研究中早期以為「家」並不重要。Ties That (un)Bind的作者如何挑戰這樣的想法?請至少舉出兩個實際的例子。


  中早期對東南亞的研究認為「家」並不重要來自於所謂的「神王中心主義」,覺得神王為領導核心,是具有信仰的統治中心。然Ties That (un)Bind的作者提出,看似信仰「神王」,但背後究竟誰是神王?「王」是「神」還是「祖先」?這挑戰了神王中心主義,認為先成為神的並非是王,而是王的父母,其中舉例到像是去參拜「國王廟」,其實是鼓勵老百姓去信仰家族祖先的意識,因為裡頭還包含了許多親人神像,已非單純帝王本身。

      因此,神王中心主義基本上是具有家族連帶感的信仰,且超越界線進入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從個人到王及家族是有關連性的,神王具世俗性。另外則是對東南亞的奴隸制,也不全然只是作為奴隸看待,其實奴隸較像家臣,是具有恩情回報的關係,主人與家臣與「家」的概念較為相似。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觀影心得:新加坡客家

      新加坡客家有別於港澳緊鄰中國,以海洋相隔的東南亞,客家的存在呈現遷徙的過程。新加坡客家的移民主要是在明末清初之際為躲避戰亂,由福建、廣東下南洋,起初來的並不多,在1819年因英國人萊佛士希望將新加坡建成遠東商港,於是大量招募華工進駐,許多客家先民因此從馬來西亞及印尼來到新加坡。

      新加坡客家在新加坡華人當中算少數,最多的為來自福建的閩南人。也因此,使得客家為照應彼此,成立許多同鄉會館,這也是新加坡客家相對於其他東南亞客家較為突出的特點。這些會館經過時代的變遷,功能與價值也發生變化,特別是經歷新加坡建國與其政府強調形塑新加坡多元種族、愛國精神等因素,使會館以往具有同鄉聯絡感情、醫療、教育、扶助等功能逐漸轉型,現今反而成為保存、發揚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這之中經歷了所謂的過渡期。

  提到新加坡客家,除了各會館的重要性,「多元族群」也是形塑客家群體形成很重要的關聯。客家在華人社群中所佔比例不多,面對其他族群的關係,客家將「教育」視為重要的文化傳承,設立許多學校供子弟讀書,會館設有獎學金等。

      海外客家也成為當時中國對日抗戰重要的援助來源,許多海外華人將從商所得回饋於中國,似乎在與原鄉的連結上有緊密的關係,這或許與漢人傳統對於宗族、家庭、家鄉觀念濃厚有關,當然新加坡客家在這方面也有不少資料紀錄。

      當中不得不提到新加坡著名的商人胡文虎兄弟,胡文虎從事萬金油生產,從父親緬甸手中接手中醫,所生產的藥品廣為華人地區所知,將其視為新加坡客家的代表似乎不為過,但其反應不僅是客家在東南亞的發展,從胡文虎對家族的經營亦可從中認識海外客家族群與原鄉客家存在的差異性及探究。


想念的妳

想念的妳 不知過得好嗎 想念時  試著回到心裡去傾聽 內心深處的聲音總會浮現 愛一直在心底 沒有離去 將這份愛溫柔地擁抱著 慢慢地感受 雖然沒有訴說 也暫時無法見面 但靈魂記得這份愛 我的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