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是一切萬物的起始點,也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橋樑。藉由探索心靈,看見人與人,人與群體社會、大自然和宇宙萬物的關聯。 任何萬物即便再微小也都散發著美麗且獨特的光芒,每個人既是完整的個體,也是連結萬物的群體。向內探尋,找回生命本自俱足的內在力量。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對伊斯蘭文明的認識與相遇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伊斯蘭社會文化思索:婚前性行為者遭伊斯蘭教教義執行笞刑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遺產小故事》觀影心得:黑暗與燈塔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狗臉的歲月》觀影心得與人生省思
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三山國王,誰的神?誰的歷史?
一、前言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埃里克‧沃爾夫:文化與權力的關係
在人類學界裡,談起文化概念通常會提到潘乃德對於文化模式的描述,認為不同群體所形塑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樣貌,文化間並沒有優劣之分,雖然此理論為文化相對論提供不同觀點,但有關「文化」的觀念卻為埃里克‧沃爾夫所批評。沃爾夫以在人類學中提出馬克思觀點而聞名,其認為文化並非靜止不變且和諧一致,文化的呈現事實上是具有歷史與權力的作用,特別是受到國家及全球互動中的影響。
沃爾夫的研究關注農民社區,認為必須將農民融入更大的經濟、社會去看,而非將其視為一個社會本質。在沃爾夫著名的著作《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們》,從關注「鄉民」到全球性因素,並採用馬克思觀點針對十四世紀到現代,由於帝國主義的擴張以及資本主義興起,歐、亞、美、非的歷史至此相互關聯。
歐洲在亞非等地建立殖民地,資源競爭的結果改變了當地的生產。這帶來的不僅是當地部落生態結構的改變,並進一步導致發生內部衝突與戰爭。例如皮毛貿易,歐洲到達北美,為了收集大量海狸皮毛,以鐵器、槍枝甚至是酒類與當地土著交易,初期雖然海狸豐富,但到了後期海狸的短缺卻造成部落間的衝突。
歐洲殖民對於北美土著帶來深遠影響,由於對武力的吸引,使部落將經濟重心轉至狩獵,原先能自給自足的部落開始依賴外來的貿易,歐洲人迅速進入當地帶來疾病與戰爭,使當地人口大量減少。其次,當地部落生態發生改變,為了取得利益,當地有政治權力者逐漸把持經濟,使酋長的權力擴大。部落與部落間的關係亦隨之改變,不再是純粹的部落聯盟關係,商業的目的與作用愈趨明顯。
接著,歐洲宗教進入加速改變當地傳統文化,由親族關係、部族社會轉向宗教性的組織聯盟。因此,我們今日看到的「北美原住民文化」,並非能簡單將其視為文化本質,而忽略歷史、權力如何被建構的過程,進而使得地方生態發生重組,以及在這過程中內部的差異性,部落間所呈現的文化也並非同質性。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評《貧窮文化》:論兩個「貧窮家庭」之異同
「貧窮」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原因在於底層社會展現出的生活方式即代表了一種精神、脈絡。貧窮人所處的環境也是經由不斷與社會的互動所形塑,並非孤立存在於社會。因此,生活在裏頭的人們,看似被結構性因素束縛,卻仍試圖展現能動性。當中的個體,並非是完全被動,他們也具有聲音、情感乃至主體性。
此書中,作者藉由描述墨西哥五個家庭的一日,記錄下一天從早到晚的生活情景以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試圖不加入第三者意見,讓人物聲音自然展現,烘托出畫面感。我們可發現五個家庭具有不同的背景、社會地位,但生活故事的呈現與社會仍有一定關聯性。因此,接下來將以兩個家庭,分別是第一個家庭-馬廷那家和第五個家庭-卡斯特羅家做一個對照、討論,何以兩種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卻皆屬「貧窮文化」?之間的異同又該如何解釋?
《盜匪》、《十九世紀北部台灣》、《霧峰林家》書評
*何謂「社會型盜匪」?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貧窮文化》書寫的社會背景
「貧窮文化」,是作者對於墨西哥五個不同家庭的一天進行客觀的描繪,試圖探究個人及至家庭如何受到制度的影響,展現出文化和人格在生活中的關聯。我們時常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等基本概況多有所認識,但對於這個國家的人民,特別是低收階級人們的想法卻幾乎一無所知。
身為一位人類學家,作者思索人類學者之於現代社會職責的同時,並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平時較不為人重視的「貧窮者」身上,且是處於較低度開發的國家墨西哥。作者之所以選擇以此作為田野的對象,在於其認為傳統人類學者多對原始民族做研究,卻忽略在世界體系中的邊緣體,而社會邊緣的人們在某種程度卻反映出文化樣貌。
作者進行田野的方式是與五個不同的墨西哥家庭分別相處一天,藉由生活中的直接觀察做紀錄,這與以往人類學者研究的對象有所不同,並非是社區、個人,而是家庭。但為何從「家庭」的角度切入?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憂鬱的熱帶》 :地球及其居民
這本書一開始作者即以一種回顧的角度書寫,在旅行結束後再敘述探險的經驗。一、二章主要在敘述一位人類學家出發過程所遇到的經歷與回顧身為人類學家的成長,但在第四章,作者將足跡轉向南美洲的巴西與南亞印度、孟加拉等地,其中可以看到作者不斷對「文明」及「殖民」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反思,在描述居民、城鎮生活情況的同時對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作探討。
當中對巴西的描述令人感到較困惑,這或許與我們平常較少接觸南美文化有關,但從「魔毯」之後的章節,視野也從南美轉向東方,特別是對於印度環境、人口的著墨。由於印度人口的密度高,相對引發不少社會問題,比如說貧富差距,路邊的乞丐對比於貴族,如果說談及背後涉及的結構性因素,必須回到印度歷史的脈絡,也就是「種姓制度」與「英國殖民」。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評《萬曆十五年》與《叫魂》:皇帝的焦慮
作者黃仁宇以大歷史觀書寫《萬曆十五年》,記述1587年的午朝烏龍案連結出禮儀的問題。對於皇帝的角色,該被安排在何位?又如何與當中的體系產生關係?這是作者所要提的疑問。相較於此,孔復禮則以1786年浙江發生的「叫魂案」做開端,此案使人民心生對巫術的恐慌,影響範圍所及甚至直達宮廷,使乾隆不得不對此加以重視。然而,兩位皇帝在心中卻逐漸產生焦慮,為何感到焦慮?焦慮的來源是什麼?這是在此要討論的重點。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文化小旅行」五峰鄉勒俄臘(天湖)部落深度之旅-心得
這次文化小旅行是前往新竹縣五峰鄉的勒俄臘(天湖)部落,也是我第三個到訪的泰雅族部落。前兩次分別是司馬庫斯與石磊部落,三個不同的社區發展型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天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居民的熱情。
為了籌備此活動,他們花了相當多的心思,在食材上以及課程安排方面讓我們能在學習泰雅傳統技能時還能品嚐到了泰雅傳統美食。聽著部落的介紹,才知天湖部落原本是在海拔較低的地方,受到先前風災的影響,因而遷村重建社區,現在的家園是經歷過風雨之後新的避風港,對族人的意義重大。
重建的組合屋融合了原住民傳統的建材-竹子,裏頭的擺飾雖說是各戶人家依自己喜好所規劃,但仍看出具原住民風格的裝飾。像是竹編的用品、編織等,從家庭到公共環境都成為延續傳統文化的場所。
我很喜歡這種感覺,總覺得文化的延續必須是自身先有對文化產生意識,文化的保存才更有其進展的可能與意義,不只是原住民文化,包括客家、閩南甚至外省等族群皆是如此。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華夏邊緣》第一部分-邊緣與內涵
此書一開始,作者先是對於「當代人類學族群理論」做一個討論。我們在觀察一個族群時,時常會以人的外觀、文化特徵,比如語言、宗教等作為判斷的依據,然而將不同文化劃分的客觀論卻忽略了「族群認同變遷」的問題。比如說著同樣語言的人們可能來自不同族群,服飾、飲食、習俗上的展現也多是在與其他族群互動中相互影響而產生。
以羌族為例,羌位在漢族和藏族之間,在文化各方面多受到兩者影響。因此,羌族較像是漢藏間的過度區域,若要以客觀文化來定義一個族群,界線無法明確劃分,在界定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困難。面對客觀論的困境,另一種論點則是「主觀論」,認為人們在觀察一個群體或個人時,常受到當代社會文化的影響,甚至是自身有意識的在進行族群認同的行動,例如一位華裔如何透過學習中華文化來強化華人的認同。主觀論與客觀論並非是全然對立的觀點,在某些時候客觀到主觀論在研究上是一自然趨勢。
對於族群的認同,有所謂「工具論」與「根基論」之爭。根基論認為族群認同主要來自於情感聯繫,像是血緣以及出生後接觸到的語言、習俗,此處所論及的根基論帶有主觀認知,是個人或群體對既定的文化進行認同,與客觀論定義族群的方式不同。
而工具論則認為人們對族群的認同是存在多重性,可能因政治、社會、經濟等情勢產生變遷,並強調競爭與邊界的關係。例如一個人要對外自稱是亞洲人、華人、台灣人、漢人、客家人可能依當時狀況而定,並非單一的認同。對此作者認為「結構性失憶」與「集體記憶」是探討族群形成、變遷重要的依循。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徘徊在漢與非漢之間:北川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心得
什麼是漢人?當我們用「漢人」形容一群人時,是以什麼來當作認定的標準?是文化,還是歷史?而在中國歷代以來以漢人為主體建構出的「華夏」概念,是否皆一成不變?
顯然並非如此,作者王明珂試圖藉由描述「羌族」的歷史以及其與周遭的互動來解構「華夏邊緣」。這「邊緣」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的變動發生變化,包含羌族如何形成族群認同,羌族徘徊在漢人與非漢人之間的身分轉變。
羌主要位於北川,長期處於華夏邊緣模糊地帶,戰爭的發生與遷徙使互動發生,互動過程中漢人對當地土著文化的歧視與對自我文化的誇耀、展現都使得羌人繼而模仿漢人文化,設法將自己成為漢人,好擺脫「蠻子」的身分與躲避中國軍事的鎮壓。這當中就出現使用漢人姓氏、穿漢服、用漢語,另外則是對「歷史記憶」選擇性遺忘及建構,「湖廣」的原鄉記憶因此普遍成為當地人的家族史。
然而,土著對漢人身分的認同並非如此順利,作者認為「一個族群內部仍有不同的階級、性別與地域群體」,也就是所謂「一截罵一截」互相歧視的體系。城鎮、山村、下游村寨、上游的人皆認為自己是漢人,卻又被他者視為蠻人,顯然族群的身分並非全然主觀或客觀,兩者對族群的形塑皆有影響。
羌人對族群認同從過去努力成為漢人,在1980年代後轉而對「羌族」身分產生認同。除了逐漸消去的歧視,以及利益面的考量外,文中也提及「歷史記憶」的重要性,特別是「大禹」對北川地方的象徵地位。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解釋人類學-紀爾茲
紀爾茲(Geertz)作為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提出新理論去表述文化,深刻刺激人類學界的發展,特別是關於詮釋(解釋)人類學方面,影響人們看待不同文化的方式。在紀爾茲的研究當中,其認為當身處在某個文化時,難以做到客觀的觀察者,而是作為一個詮釋者,這點在紀爾茲《文化的詮釋》一書中可看出。紀爾茲以文化概念基本上是屬於符號學,來說明人在文化編織的網絡中,並非分析是否正確,而是如何去解釋文化符號的意涵。
這即是「文化即文本」的概念,文化的存在並非作為社會運作的功能,文化本身即可視為社會運作的一環,是可用來解讀的。也就是說,文化符號不存有本質上的意義,而是符號如何被操作成有意義的象徵物。在這過程中,人們會對符號產生不同的詮釋,並創造出新的意義,詮釋也會因不同的讀者、時間等因素發生意義上的改變。
例如潘乃德所著的《菊花與劍》,書中提及日本文化具有雙重性格,此性格影響到戰爭、性慾、教育等方面,讓身處美國文化的讀者感到訝異;然而,這樣的詮釋方式並非絕對,只能說是相對於美國文化,日本文化的表現方式與其相異,因此產生如此詮釋的看法。若今日是非美國文化者對美國文化的詮釋,也可能產生相似的詮釋方式,認為美國文化存在「矛盾」,標榜「愛好和平」卻時常在他國「發動戰爭」。因此,面對文化的樣貌,甚至是符號的意義,詮釋的觀點不同即可能產生完全相異的解讀。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南海舡人》緒論、第一章之心得
在本書的緒論中,作者馬凌諾斯基先是對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方法、範圍做論述,特別是在進入當地傳統部落,對於「民族誌」的紀錄該如何著手以及與當地「土人」的相處。在民族誌方面,作者提及三個其認為重要的內容,即是「骨、血肉、精神」。
作者認為田野調查重要的是「親身體驗」,若單純以文獻、資料只能勾勒出部族、文化的骨架,而沒有血肉是難以接近真實的樣貌。因此,面對「真實生活之不可測現象」,觀察實際的行為就格外重要;但是,許多事情及印象,要盡量在存有新鮮感時記下,否則一旦熟悉化就難以引起注意。
《婦人王氏之死》書評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菊花與劍》:日本兒童教養之討論
作者在本書第11、12章主要先是藉由日本人,特別是成人,在「修養」方面做分析,再以日本對於兒童的日常養育、教育進一步剖析日本人人格的形成。
關於「修養」,作者認為日本人心中都有一把「生銹」的劍,「修養」是對自我所進行的一種「訓練」,可以擦拭掉「銹」,使這把劍展現銳利閃亮的一面,而日本人為了達成人生的目標,必須在生活中就注意「修養」的訓練與態度。
但這種態度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所要傳達的是「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形塑。「禪宗」從中國傳至日本,卻在日本帶來風潮,影響所及,特別是在價值層面上,「無我」、「頓悟」的重要性,與「義理」、「人情」相關聯。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與「初步蘭島」
馬凌諾斯基身為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最大的貢獻在於其對現代田野研究的工作方法,以及民族誌的書寫,因此又被稱為「民族誌之父」。馬凌諾斯基於新幾內亞從事田野調查,將觀察到的事件記錄成系統化的資料。對於民族誌的紀載提出一套做法,認為要了解土著就必須進入當地,與其共同生活,並認識他們對世界的想像,也是第一位以文化理論取代先前演化論觀點的學者。
馬凌諾斯基強調文化與個體間的關係,認為文化的存在是為滿足個體的需求,在初步蘭島上做的田野,從貿易圈、風俗、神話、約束等等方面的關聯性,但馬凌諾斯基卻未對文化做完整的說明。
說到馬凌諾斯基的著作,不得不提《南海舡人》一書,此書是其在新幾內亞田野研究重要的著作。在本書的緒論中,作者先是對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方法、範圍做一個論述,特別是在進入當地傳統部落,對於「民族誌」的紀錄該如何著手以及與當地「土人」的相處。在民族誌方面,作者提及三個其認為重要的內容,即是「骨、血肉、精神」。
作者認為田野調查重要的是「親身體驗」,若單純以文獻、資料只能勾勒出部族、文化的骨架,而沒有血肉是難以接近真實的樣貌。因此,面對「真實生活之不可測現象」,觀察實際的行為就格外重要;但是,許多事情及印象,要盡量在存有新鮮感時記下,否則一旦熟悉化就難以引起注意。
另外,在與當地人相處、觀察時,必須進入當地人的思維看事情,才能感受情緒、舉止的變動,了解對方的心態。當中所提到的例子是,要避免以抽象的問題直接詢問對方,像是「你們要如何處理犯罪者?」,因為彼此對「犯罪」的定義不同,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抽象的用語更不見得能使當地人明瞭,與其以這種詢問方式,不如利用真實的案例來探討,才易進入所謂的文化脈絡。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政治社會學:國家權力與社會運作
誰掌握國家機器?國家機器如何運作?權力在多方角力中和國家機器的關係是什麼?當我們在探討過去乃至現代國家轉型,都不可避免論及「權力」與「統治」的問題。然而,關於「誰統治」總引起不同理論的爭執。
各理論皆有其論點,對於描繪國家的權力結構可說從不同面向進行探討,基本上又可將這些理論主要分為「菁英主義」、「多元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國家中心主義」。藉由不同理論來討論台灣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的關係,或許能讓我們對政治社會學中的國家理論有進一步了解。
一、菁英主義
「菁英主義」可分為早期菁英主義和現今菁英主義,原則上是將社會分為兩個階級。一個是統治階級,也就是少數掌握權力的菁英,代表了一定的利益團體,他們決定了國家的政策方向;另一則是被統治階級,指的是多數沒有權力的民眾。菁英主義認為權力的不公平分配在社會上是常態,原因來自於社會經濟制度的因素,也因此少數的精英在社會上卻掌握了主要的資源,政策的進行常偏向以菁英的價值觀為主,民意雖然可以藉由不同管道傳達,但在決策面仍是菁英占優勢。
由於菁英主義認為是菁英決定了社會的走向,並且透過再生產的概念使其後代能持續在特有的圈子內具有影響力,故之後的學者主要將目光移向研究制度菁英。相較於早期的菁英主義,當代更重視菁英在社會的地位和作用,菁英的產生不僅只存在上層階級,也可能因後天的專業從下層產生,也就是社會領域之中,比如說社運領袖。
此處看來統治菁英的基礎來自民間,但實際上有能力爭取非菁英選票的仍只有少數的非統治菁英,當非統治菁英藉由選票成為統治菁英的依舊是少數。若舉台灣的例子來看,在國會政治角力的場所,雖然有給予弱勢團體的保留名額,但總體來看卻仍無法動搖結構上的生態,沒有直接展現實質上的民意。菁英主義強調制度位置的重要,但對國家機器的運作及行動上沒有進一步研究,以及可能過於以主觀去說明統治者的個人作用,有偏向唯心論之慮。
二、多元主義
相較於菁英主義強調的少數人統治,「多元主義」則認為,政治權力是分散於不同團體、階層,決策是由不同的利益團體所形成,而國家機器只是社會體系中的一環,並沒有特殊的制度地位。關於政治社會的發展,政府雖然是重要的權力領域,但不能單從政府結構去研究,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對於政治體制的影響。
即使政府在權力上具有決定性,但所受到來自各方的影響更可能控制政府對政策的方向,故對多元主義來說,社會是多元的,權力是分散且不具累積性。這種分散性也出現在各種社會團體身上,由於彼此的利益不同,因此衝突不可避免發生,團體為了利益競爭可能會以遊說、選舉等方式來影響政策,而國家相對之下就較缺乏自主性。
除了利益團體外,也不可忽視大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因此Dahl在晚期指出國家會尋求與自身利害關係相近的團體結盟,而去弱化反對勢力。在台灣的例子,例如在勞動薪資的政策上,政府須在資方與勞方中權衡,而最後做出有利自身的選擇。
然而,關於多元主義對國家機器的論述,也招致挑戰。比方說多元主義忽略了結構性的限制,較少關注複雜的結構面,另外則利益團體並非皆有同等的競爭力,利益團體中也存在制度性偏差的問題,而多元主義則較沒有處理到制度層次的影響力。
三、國家中心主義
而「國家中心主義」則反駁了多元主義與菁英主義忽略制度的影響,其認為國家機器是具有自主性的制度和組織。這種自主性使國家機器成為社會的行動者,影響著社會的運作,其中也包括形塑社會團體。
然而,對於國家機器內的運作,國家中心論則認為並非一致性,而是有分工及利益的差別,因此國家機器的運作也未必有效率。除此之外,國家機器的運作能力與制度上的安排有密切關係,而政府官員的利益也不同於社會菁英的利益,社會菁英的利益較短期,國家機器則因為了政治社會改革,需有較長期的考量,否則國家機器就無法順利進行。
雖然國家中心主義補述了多元主義與菁英主義對於制度論述的不足之處,但也由於國家中心論過度強調國家機器的自主性,而沒考慮到其他非國家機器的作用,例如階級和社會結構對國家機器運作的影響,以及社會團體和國家機器間的關係,使此理論在結構對國家機器的論述上,無法做出明確的回答。
四、馬克思主義
相較於前面三個理論,多元主義注重於個人,菁英主義和國家中心論的基礎在制度,「馬克思主義」則是對資本主義體系做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下層決定了上層結構,下層結構在此指的像是經濟制度,而上層結構則包含了政治制度及意識形態等。
在馬克斯主義當中,又可分為「工具論」及「結構論」。「工具論」是以階級邏輯來看國家理論,認為國家並不是一個中立的機構,而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是資產階級用來擴大自己利益進而剝削他人的工具。資產階級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基礎,可能以利益團體或私人企業向政府進行施壓,影響政府決策。
「結構主義」則視國家為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產物。國家並非為資產階級的工具,而是為了實現資本主義的價值,比方說資本累積,用來維繫資本主義的生存,因而國家機器更具自主性。舉個例子,例如國家制定的勞工政策,看似有利勞方,但長遠來看仍是有利於對資本家,但國家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完全被資產階級控制,因此說享有一定的自主性。
「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困境包括國家對於勞方與資方,無法同時達到兩全其美的政策,而資本主義利用累積資本來開發新市場,但實際上有多少市場可供開發?若無法同時兼顧勞方與資方的需求,往往到後來在政策的制定上引起一方的不滿,容易形成失業等惡性循環。以台灣為例,適時提高基本薪資以保障勞方,維護資本的運作,避免勞資雙方的關係惡化,此為以馬克思結構主義的看法。
五、結論
四個理論都有各自對於國家機器運作的觀點,各是從不同角度來進行分析。多元主義認為國家機器的運作是受到社會的影響;而菁英主義則關注少數人如何統治著社會;國家中心主義強調國家機器的自主性如何形塑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則對階級、體系與國家機器的關係做一定程度的分析。
這些理論對於國家機器的發展皆有其重要性,國家機器的發展與轉變也是在各方的角力及權力的對抗下相互的影響,慢慢形塑現今所見到的國家機器。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評《菊花與劍》:從「各守本位」一章中看「文化相對觀」
文化的差異易使身處不同文化者在認知上產生誤會,增加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日本在二戰期間所展現的行為令美國人感到不解,即是由於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美國為了了解敵方進而對其進行人類學研究,本書的架構即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而成。
書中作者試圖以「文化相對」的觀點對日本進行觀察,作者認為日本民族存在「矛盾性」,而「矛盾性」必須著眼於社會的根本及文化脈絡來思考。因此,在本書的第三章藉由「各守本位」探討日本民族發展的可能因素,「各守本位」則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立論基礎。為何日本承襲著中國文化卻發展出異於中國的文化模式?透過日本與中國及西方文化相對性的比較觀,進一步論述日本民族形塑的過程。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菊花與劍》:論「恩」與「人情」
書中提到幾個關於描述日本人的關鍵詞,包括「恩」、「人情」及「德行」,這三種概念是相關的。日本人對「恩」及「人情」的重視使其發展出一套相對應的文化,「恩」對日本人來說某種程度有著「欠債」的意涵,此種「恩」與中文裡的「報恩」不盡相同,日本對於「恩」的詮釋是更為嚴格,並且某些時候會帶給日本人心理層面「難受之情」,從日文的「抱歉」謝辭可看出。「恩」又往往被看作是一種義務,尤其是面對天皇的「皇恩」,這也是日本人一生中最大的債務,必須盡一切之力來感激、接受,例如二戰中日本士兵的自殺攻擊可看成是在報答「皇恩」。
作者試圖藉由探討「恩」對於日本人的意涵,探究日本人心中的思想與面對他人的施予所展現出心理上的矛盾之感。從西方人的角度觀看,「恩」所代表的意涵與人們的行為表現是如此「疑惑」,但作為日本鄰國的台灣,在傳統儒家文化上比起西方與日本更為相像。「恩」在自我傳統文化的認知中,確實也是被重視的,但相較於日本人會因此感到「難受、羞恥」,還是有一定的程度差別。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菊花與劍》:日本文化形成之原因
「是什麼使日本成為日本人的國家?」,此疑問是潘乃德在《菊花與劍》一書中的所要探討的方向。潘乃德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析日本人,藉此了解日本人在戰爭中出現的行為,作者認為若要理解日本人的作戰方式,必須以「文化」層面去分析,並非只是單純的軍事問題。
文化具有的「統合性」對作者來說是另一重要出發點,不論是經濟、政治、宗教、家庭組織等都有其相關性,但影響這些面向、行為的卻是日本人的思想及行為習慣。在這點看法上,我認為作者的論述確實有其道理。當我們在觀察一個民族的各種行為表現時,可能會針對個別行為做研究或發問,但若進一步發覺這些行為背後所存在的共同作用力,也就是人們的思考方式,思維、價值觀使不同行為間產生關聯,形塑文化。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禍水》觀影心得
緩慢聆聽自己
好多的壓力 想要讓它流動 不需快 而是慢 慢得能夠感受到心 慢得能夠聆聽自己 慢得能夠享受愛 在每個時刻與自己 在一起 - - - - - 我喜歡這樣的緩慢 而沒有壓力 我喜歡這樣的自在 能夠徜徉 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
-
「媱細妹,阿比百唷!」隔了多久,才又聽到外婆如此呼喊,彷彿那些年頭的記憶再度鮮活了起來 …… 「阿比百,阿比百」,聽到熟悉的用語,就有濃濃的山城味,想起家鄉的點滴回憶,不知「阿比百」的身影,如今安在? 還記得,小時候的東勢街頭,總有一位被大家稱為「阿比...
-
2014/7/26 談起客家,我們總會聯想到閩粵贛地區,因此一提到浙江,許多人的疑問不禁是「浙江有客家嗎?」。據資料記載,以語言上的分布來看,浙江確實是有客家話區塊,主要集中在浙西南,也就是此次「客家尋蹤」前往的地點,麗水市以及衢州市一帶。 然而,浙江的客家比例...